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张国堂

https://blog.jinbay.com/cnzgtok/  复制链接收藏

张国堂个人头像
张国堂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博客自定义分类
9/19/2010 10:59:00 PM [语言学习] 分享

分享

为孝道辩护

张国堂
2003年9月24日

  近来在网上看到有人反对孝道,说什么孝道反人性。我要问一问这些人,什么是人性?你们要什么样的人性?
  儒家讲仁、義、礼、智、信,仁是第一位的。基督教强调信、望、爱三德,爱德是最大的。
  因此,我们认为,仁爱就是人性,没有仁爱就没有人性。
  仁爱是孝道的人性基础,孝道是仁爱的表现。孝道也是仁爱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他又怎么可能爱别人呢?又怎么可能爱国家呢?因此,没有孝道就没有仁爱,从而也就没有人性。
  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不孝敬父母,就是忘恩负義。
  你们反对孝道的人自己是否孝敬你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又教导别人不孝敬父母呢?你们既然不孝敬父母,就是没有仁爱、不爱人也不爱国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听你们的呢?
  不论是基督教还是儒学,在提倡孝敬父母的同时,也提倡父母慈爱儿女。父慈子孝是理想境界。父母慈爱儿女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是极少极少的。因此人们就特别提倡孝道。绝大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出于本能而爱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是父母普遍的心愿。绝少有父母会利用子女的孝顺而反子女的人性。因此,说“孝道反人性”的说法毫无根据。
  人在幼时缺乏自治的能力,听从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是最有利的。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难以管教,许多父母为管教自己的子女伤透了心。我见过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而耽误学业。她经常流泪向人诉说这件事,到处求人帮助。你们反对孝道,反对子女顺从父母。你们想一想,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会支持你们吗?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服从,哪他能服从谁呢?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谁也不服从谁,哪中国就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中国怎么抵抗外敌的侵略?现在有人主张“公民有权不服从暴政”。对这种主张,我不表示反对。我是基督徒,自然不信马列,对马列的教导,我决不听从。但教导子女不服从自己的父母,这实在太过分了!
  圣使徒保罗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20、21)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礼”。是孝道的原则。礼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礼记》中有“父母存,……不有私财。”的说法,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礼制的规定应以当代的法律为准。在现代,父母不得干预成年子女的财产权,这应是题中应有之義。现在法律规定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因此,父母也不得干预子女的婚姻自主权。我们要变更礼制以限制父母的权力,但不能鼓励子女不听从其父母。
  我们知道,真理都是双面的。《论语·里仁第四》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论语·雍也第六》中又有“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范氏曰:“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鲧为父而有禹。古之圣贤,不系于世类,尚矣。子能改父之过,变恶以为美,则可谓孝矣。”
  孔子的学说能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如果没有真理,这怎么可能呢?
  孔子叫民众和官员对君主要忠诚和服从。同时也叫君主礼敬大臣,要爱民如子。叫人恭敬和服从父母和长上,也叫父母慈爱子女,叫长上爱护和宽容在下位的人。这样,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和谐,不仅有利于君主,也有利于民众。一个动乱的社会对谁都没有益处。
  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需要忠诚和服从。自由人也要服从管理。
  自由的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服从父母和服从长上有助于自己的幸福。
  自由的另一个目的是追求真理,因此要提倡信仰自由,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人事务,政府不宜干预。父母也不得干预成年子女的信仰。
  我们要提倡父母在管教子女时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不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但也要教导子女听从自己的父母。
  民众的不服从和放肆是国家莫大的祸患。我们要通过宪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但不能教唆民众放肆。
  人皆顺服真理的约束,就是自由主義的真義。基督教和儒学都主张孝敬父母,可见“孝敬父母”就是真理。
  孝道本身就是正義。说孝道不问正義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抹煞正義。但这种抹煞正義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小很小的。因为有比家庭强大得多的政府主持正義,还有家庭之外的人的监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使家庭成为人们躲避暴政的堡垒。《圣经》说:“恶人兴起,人就躲藏。”国家无道兴起暴君时,中国人往哪里躲藏?就往家庭中躲藏。父子如果相互告密,家庭就不成其为人们躲避暴政的堡垒,一旦国家出了暴君,人往哪里躲藏呢?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显然不利于君主的统治,因此,儒学并不单纯为统治者服务。两千多年来,不仅统治者接受儒学,民众也接受孔子,这说明儒家学说是公平的、公義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一个规律,不为民众服务的理论学说是不能长存的。
  圣人孔子的智慧和灵性远远高于李勉之先生,也远远高于网络名家老翟思想。只有自作聪明的小人才不畏圣人之言。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9/19/2010 10:59:00 PM [科技-IT] 分享

分享

《大学章句序》解读

  朱熹有“气质之禀”之说,基督教有预定论。本文将论证“气质之禀”之说与预定论在形式逻辑上是一致的。

可以接受朱熹的“气质之禀”之说

张国堂
2010年1月28日
  我在2009年5月31日写《更正朱熹的〈大学章句序〉中的一个错误》,现在我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发现我原来错了。我原来认为朱熹的“气质之禀”的说法与基督教的预定论不能相容。现在经过我进一步的思考,我现在认为是可以相容的。因此,“气质之禀”之说是正确的,是朱熹的重大发现。
  道成了肉身,就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道。信耶稣基督就是信道,信道也是信耶稣基督。
  为什么有的人信道,有的人不信道?朱熹认为这是由于各人的气质之禀不同。而加尔文认为这是由于上帝耶和华对各人的预定不同。有的人是预定得救的人,有的人是预定被摒弃的人。预定得救的人就信道,预定被摒弃的人就不信道。
  我认为,加尔文与朱熹的说法都对,都正确。我认为:上帝耶和华对人的预定决定他的气质之禀。上帝对各人的预定不同,因此,各人的气质之禀也就不同。
  上帝对各人不同的预定是人所不能知道的,而各人不同的气质之禀可以从对各人的观察中推论而知。我以前对朱熹的批评是错误的,气质之禀之说是朱熹的伟大贡献。

更正朱熹的《大学章句序》中的一个错误

张国堂
2009年5月31日
  人与人的德性存在差别。虽然“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義礼智之性矣”。但为什么有的人能“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而有的人却不能?朱熹曰:“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什么是“气质之禀”?这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中所没有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说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气质之禀”并不等于智力。我们知道夏桀王、商纣王、秦始皇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孔子低,为什么孔子能成为至圣先师,而夏桀王、商纣王、秦始皇却成为暴君?
  《论语》说: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为了使中国古人“以复其性”,就拣选孔子为祂的代言人,就生德于孔子,使孔子能“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又命之为中国历代人的至圣先师。
  天为了使中国远古古人“以复其性”,就拣选尧、舜、禹、汤、文、武为亿兆之君师,就给他们恩赐,使他们能“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
  因此,人与人在德性上的差别,不是由于“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而是由于人与人承受天的恩赐不同。
  “气质之禀”是《四书》原文中所没有的,也不能从《四书》中推论出来。这是朱熹私自塞进儒教的私货。朱熹这样作是轻视生德于孔子的天。
  朱熹的《大学章句序》虽然有上述错误,但也是一篇重要的文章。
——————————————————

大学章句序(译文)

朱熹原著
张国堂译
2003年12月10日
2009年5月31日修改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大纲和方法。
  自从上帝创造人类以来,则上帝莫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義、礼、智之善良本性。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同时,人与人所承受上帝的恩赐也不同,于是人不都能知道并保有上帝造人之初所给予人的善良本性。如果有上帝所恩赐的聪明智慧的人,就能保有人之初的善良本性。一旦这样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上帝必命定立他为人民的君师(即领袖,或领导人)。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在被造之初的善良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为人民的君师的原由,也是教育人民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理由。
  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大学、小学各种学校设施都很完备。八岁的孩子,则自王公、大官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乐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骑射等体育锻炼。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及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而教学的内容是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正心、修己,并掌握治人之道。这样的学校教育,大学、小学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划分得清楚明白的。
  学校的设施是如此的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伦理知识之外的奇思妙想。这样,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为和不可为的,这样各人就埋头尽自己的力量来尽自己的義务。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君王不作贤圣之君,不推行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当时就算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却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他就开设私人学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再由弟子传教后人。象《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而这一篇《大学》,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讲明大学教学的方法,是儒家学说理论体系的大纲框架和基础,所研究的对象涉及非常广泛,规模极其广大,而书的内容又条理分明详细。孔子的三千多学生,都听过孔子的讲解,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義,于是写成书籍,以传后世。到孟子死后,《大学》的传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義者太少了。
  从这以后,普通学者诵读记忆词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数倍于小学但没有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急功近利为目的的说教,以及百家众技之流,都是一些蛊惑人心、充塞仁義的说教,又纷然杂出并流行于世,使君王、大臣、官员不幸而不得闻大道的要理,使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泽,昏暗不明,政教不行,反复沉痼,到五代十国之时的衰败、坏乱到了极点。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修明。于是出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继承孟子的传统,开始尊信和表彰此篇,又将传下来的古书重新编辑,发其真義,然后古代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宗旨,粲然复明于世。虽然我朱熹不够聪明,也有幸从我老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先生的学说。我觉得程氏两先生的书仍有缺点和错误,于是忘记我自己的固陋,将该书重新编辑,其间也把我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补其阙略。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自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没有帮助。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義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義,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義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阅读全文>>

阅读(551)评论(0)

9/19/2010 10:59:00 PM [宠物动物] 分享

分享

关于“学而时习之”的翻译——告东海一枭

东海一枭:
  网络混混Brian的《不吐不快——帮东海一枭继续棒喝张国堂!》是根本错误的,你却同他一般见识,真是可惜。
  徐志刚先生是当代中国真正的大儒,他虽然在《论语通译》的前言中有一点对儒学不当的批评,这也是为了出版而不得不迎合中共的观点。但他从小研究《论语》,他的翻译应该不错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徐志刚先生的翻译是: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我的翻译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喜悦吗?”我的翻译与徐志刚先生的翻译有什么区别?我所说的“复习”当然包涵反复温习,反复练习的意思。我向来强调,学者要对照孔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和人物反复思考,反复思索。
  我们来看看朱熹的《四书集注》。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儒学当然强调学以致用,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需要机会。在没有机会实习的时候,难道就不复习吗?因此,这里的“习”不带有实习的意思。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后要不断实行和练习”是根本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是要教导学生要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要以学习为乐。儒家主张:“幼而学,壮而行。”人在青少年时期要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重,而不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儒学虽然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也是安邦治国的政治学说。其中的许多内容,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运用的机会。对这些没有机会实习的内容,能不学习吗?我幼时的老师告诉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不亲临不知难。”人只有先学好书本知识以备用,对儒学边学边用是不行的。要掌握书本知识,就要时常复习。
  儒学也是修心养性的学问,人时常反复温习儒学可以修养自己的心性。因此,君子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要明白,实习需要机会和条件,而复习不需要机会和条件。因此能时常复习,而不能时常实习。因为没有机会和条件让你时常实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人们学习本身也是很快乐的事情,他要人们来享受学习的快乐。他也告诫人们不要仅仅为了升官发财的实用目的而学习儒学。
  我劝你读读《读论语孟子法》。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这段话,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最好解释。
  Brian只能是一个网络混混,因为他没有一颗虚心好学的心,凭自己的一知半解找别人的错。他不过是不可雕的朽木。你到推崇他,沦落到他的地步,实在可惜。
  我警告你不要骄傲狂妄,要敬畏上帝耶和华,否则“你就等着贫穷和失败,死后还要下地狱!”我这样说,是凭着爱心劝告你。是想你成才,成器。《圣经》说:“耶稣又对他们说:‘我要去了,你们要找我,并且你们要死在罪中。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犹太人说:‘他说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难道他要自尽吗?’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8:21~24)耶稣也严厉警告不信祂的人。
  我同你辩论,开始我只把文章发在自由中国论坛的“枭鸣神州”和你的[震旦网],没有发在别处,你却把反对我的文章到处发。你把反对我的文章到处发,我也只好跟着你到处发。也教育象你一样骄傲的人。
  愿上帝赐给你一颗谦卑的心!

张国堂
2006年4月22日

阅读全文>>

阅读(886)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