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開始天氣逐漸炎熱,冷氣也越開越強,進出室內外溫差大,不只容易感冒、生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引發周邊神經痛。鹿港基督敎醫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其實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對於自身的周邊神經病變與周邊神經痛是不了解甚至不知情的,在這樣的天氣環境下,糖尿病患者更應該注意足部的狀況,並可參與藍襪子活動,協助醫師了解病況。 (點此放大圖片) 糖尿病周邊神經痛忽冷忽熱易發作? 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狀況早已不如一般人有彈性,杜思德醫師解釋,血管變硬、失去彈性時,在溫度的調節上,不如平常人反應這麼快,所以當溫差大時,更容易造成血管縮放太慢,導致壓迫周邊神經或者血流不順暢,引發周邊神經痛。 這些徵 |
黃體素是妳的保安警衛,在子宮的大門口站崗。若黃體素過低,可能會讓我們有經前症候群、肌瘤、經痛、及罹患憂鬱症的傾向。妳在月經週期第21或22天的血清黃體素應該要在10~25ng/mL之間,唾液黃體素和雌二醇比率應該是1比300。也就是說,在黃體期,生育年齡且正在排卵的正常女性,其黃體素量是雌二醇濃度的300倍,理想上應該在妳月經開始前的5~6天測量。我發現300這個數字對大多數女性而言最理想,這也幫助我預防了因黃體素過低引起的症狀,如經前症候群、肌瘤、經痛,以及情緒問題,包括罹患憂鬱症的傾向(現在已經解決了)。黃體素是妳的保安警衛,在子宮的大門口站崗。如果妳的黃體素已經過低了好一陣子,去看醫師。妳可能需要做骨盆超音波或 |
場景回到安寧病房,83歲的李阿公,肺癌末期,醫護人員和家屬都知道,他即將要離開了。 但是,儘管家屬都有親人即將離世的認知,但一個始終揮之不去的疑問仍然在他們心中打轉,沒日沒夜的翻攪他們的胃與神經:「時間要到了嗎?會是什麼時候?會是今天嗎?」有一天查完房,阿公的太太,阿嬤從病房追出來找我,很小聲地問說:「醫生......你看......還有多久?」 最親的親人勇敢地把深藏許久的問題提出來,遺憾的是,沒有人知道答案。 預估存活期是每個接觸臨終患者的醫師一定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就好像把賭注下到賭犀利士5mg盤裡面一樣,沒人有確實的把握。有時候我們依照所學的專業和過去的經驗,說:「可能、大約兩個禮拜吧。」,但後來卻發 |
疫情發展到現在,面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你開始覺得煩了嗎?討厭停課,還是搶不到口罩嗎?我們需要更認識這隻病毒。平常感冒也可能是冠狀病毒引起的!大家都曾經感冒,感冒並不是「冷到」所以感冒,其實感冒就是一些病毒導致的感染,而其中就包含了「冠狀病毒」。想到感冒,你可能會說,「這就還好而已」,幾天就過去,不用太緊張。沒錯,所以過去冠狀病毒僅是個默默無名的小病毒而已。另一種「流行性感冒」顯然恐怖的多,這個致病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帶來全球至少五千萬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死亡人數還多。而流行性感冒每年都會捲土重來,帶來不少染病者與死亡案例。不過一到21世紀,冠狀病毒就靠著SARS,震 |
柯文哲2年前上任市長,大砍每年7.5億的敬老津貼,宣示將改用在建設長照服務網上,去年推出「石頭湯計畫」,但原本衛生局在長照1.0已有照顧管理中心,去年中央推動長照2.0試辦計畫,萬華區有社區整體照護模式,三者均為長照進行需求評估、服務連結等,疊床架屋、浪費預算、資源排擠,社政、衛政更是各吹各的調,不知柯文哲如何面對明年的選舉。 柯文哲刪除重陽敬老津貼的理由是:反對一次性消費,1年要發7億多元,5年就有37億多元,若將這經費投入老福建設,可將北市長照據點建構起來。這方向是值得肯定,但推出的「石頭湯計畫」,非但名不副實,更是重複投資、浪費預算。 至今年4月底,台北市老人已達42萬6298人,占總人口的15.84%,若依長照 |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專門收治最難醫治病患的「重症醫療」卻長期被忽略,只有在重大災難時,才會偶爾被提起,才能被聽見求救的訊號。當每個人都有機會使用到的重症醫療,沒有醫師願意投入時,該怎麼辦⋯⋯在醫師的養成過程中,經常會聽到不同階段的感嘆:Clerk(見習醫師)「一覺醒來就變Intern(實習醫師)了!」Intern(實習醫師)「一覺醒來就變R(住院醫師)了!」R(住院醫師)「一覺醒來就變CR(總醫師)了!」CR(總醫師)「一覺醒來就變VS(主治醫師)了!」這些感嘆看似「咻!」一下就跳到下個階段,但過程很不容易。在醫學系五六年級當見習醫師時,還是標準學生身分,不能參與臨床。六七年級成為實習醫師,雖然仍是學生、不能獨立開處方 |
滿妹的丈夫開計程車,台北大街小巷穿梭了30年。62歲開始記不住客人要去哪裏。一趟旅程問三、四次才能開到目的地。有回早上出門,忘了回家的路,被警察送回來,醫師診斷丈夫得了失智症,不適合開計程車! 滿妹在麵包店上班。老闆娘負責算帳,發員工薪水。老闆娘65歲以後,晚上算帳,帳目經常不符。老闆娘懷疑員工偷竊,上班氣氛烏煙瘴氣。每月月底該發薪水,老闆娘經常忘記,員工提醒之後,她當月卻發了二次薪水。老闆娘去看醫師,也被診斷是失智症! 滿妹自己也忘東忘西;年輕時看了好幾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最近忘記主角的名字,想了一個月才想起來是凌波與樂蒂。女兒託滿妹這星期二去幼稚園接孫子,滿犀利士正版妹早上還記得,下了班卻 |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為解決失能或衰弱長者就醫不便問題,衛福部健保署近年推動居家偉哥醫生紙醫療整合醫療計畫,鼓勵醫護人員到病患家中診療、照護,甚至陪伴病患在家走到生命終點。 但由於居家服務人員、藥師與社工等各項服務分屬不同單位,專業之間多半未聯繫,對同時需醫療與生活照顧的病家而言,就得面對多重窗口,而各專業人員也難以了解病患全面的資訊。 為促使醫護、長照端之間的合作,減少病人與家屬負擔,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組成「台灣居家照護者日本研修職業訓練團」,赴日取經,由理事長余尚儒醫師領軍,國際扶輪基金會、台北天母扶輪社贊助,於東京都、靜岡縣、橫須賀市等地展開7日研習之旅。 此次研習,成員分別來自不同醫院、診 |
儘管「安寧緩和條例」對於非癌症的末期病人已經適用了一段時間,但是對於病人、家屬和醫師來說,挑戰仍然非常大。最近常常想起,約一年前在台中照顧的一個病人...(圖片僅為情境配圖)余爺爺的洗腎生活余爺爺是一個88歲的慢性腎衰竭病人,已經洗腎洗了10年了。剛開始洗,那時體力還不錯,每周三次固定到台中市的某洗腎中心報到,就可以維持著不錯的生活品質。但是好景不常,從大約4年前開始,余爺爺的體力每況愈下,從可以自己走,到拿拐杖,到坐輪椅,到只能躺在床上,不過二年多的光景。同時,余爺爺也被醫師診斷失智症,到後期已經不太能說出流暢的句子,只能說出一些單詞:「好」、「吃飯」、「肚子餓」。到了最近半年,狀況更是愈來愈嚴重。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近一年,除患病當下的症狀外,越來越多當時較輕症的痊癒者後來出現嚴重倦怠、記憶減退、心臟問題等後遺症,彷彿罹患這種病之後永無痊癒的一天。《華爾街日報 》報導,許多病患在本該康復的時間後,症狀仍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還常會伴隨令人費解且影響全身的新症狀,像是嚴重疲倦、認知問題、記憶減退、消化問題、心律不整、頭痛、暈眩、血壓不穩甚至落髮等。讓醫師訝異的是,許多這類病人原本病情都沒有這麼嚴重,也使得「輕症病患會在兩週內痊癒」的假設性說法面臨質疑。醫師稱此情況為「急性後期COVID」或者「慢性COVID-19」,而病患往往稱自己為「長期COVID病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10月將這些病例描述加入2019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