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3歲的C小姐,因經常感覺呼吸不順,且有胸悶、咳嗽等症狀,而至奇美醫學中心門診就醫,醫師予以藥物治療,經過一週後症狀並未改善,輾轉來到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思豪門診,表示目前仍然很不舒服,在診間時情緒相當焦躁不安。經陳醫師檢查發現,C小姐的心跳速率1分鐘竟高達145次(正常為每分威而剛 買鐘60至100次),進一步詳細詢問病史,C小姐才表示最近體重減輕,從55公斤掉到48公斤,還有心情焦慮、失眠等症狀,此時陳醫師懷疑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所致,因此安排抽血檢查,報告結果呈現為三碘甲狀腺素T3與四碘甲狀腺素T4明顯升高,甲狀腺促進激素(簡稱TSH)下降,確診為甲狀腺機能亢進,並給予藥物治療。圖/甲狀腺對人體而言是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負責調控身體代謝,人體內幾乎各個器官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圖為NOW健康製作。甲狀腺是個蝴蝶形狀的腺體,位於氣管前方,分成左右2葉,中間連著1個峽部。甲狀腺對人體而言是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素」調控身體的代謝,人體內幾乎各個器官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當甲狀腺過度活化,分泌出超過身體所需的甲狀腺素時,整體代謝速率便會加快。基礎代謝率上升,就會使能量需求大幅提高。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且以女性居多,盛行率約1%至2%。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具多樣性,常見如下:1. 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伴隨失眠及入睡困難等情形。2. 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血壓明顯升高。3. 胃口食慾增加,但體重卻一直往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 手有顫抖的情形。5. 腸道蠕動加速,經常有腹瀉情形。6. 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 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 掉髮量增加。在治療甲狀腺亢進時首要確認病因,若屬於良性,通常會使用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或外科手術等幾種方式。其中,最常使用口服藥物,藉由抑制甲狀腺荷爾蒙合成的藥物,達到改善甲狀腺亢進症狀的效果。通常在使用後2至3周後會逐漸出現效果,接下來再視狀況調整用藥。大部分治療1年到1年半之後若持續正常,即可停藥追蹤,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復發。醫師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可能搭配乙種腎上腺阻斷劑(Be台灣威而剛ta Blocker)一起開立,這個藥物和甲狀腺本身雖然無關,但可以緩解手抖、心跳過快和心悸等症狀,假如有氣喘病史的民眾,就不適合使用;放射性碘治療https://www.joshuaavram.com 則是口服放射線的碘,經由人體吸收代謝後,進入甲狀腺,這些帶有放射線的碘會破壞甲狀腺的組織,藉此降低荷爾蒙的合成能力;如果是懷孕的病人,或者是無法承受口服抗甲狀線藥物及放射性碘治療的病人,經醫師評估後也可以選擇以手術切除部分的甲狀腺,達到治療目的。罹患甲狀腺亢進的患者,在飲食上建議避免吃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或是刺激性食物,特別是含咖啡因成分的茶葉、咖啡。需要注意的是,食鹽中也含有碘,最好減少使用量。除此之外,壓力也可能誘發病因,因此適時放鬆也是個重要的預防方式,並搭配規律運動讓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統更健康,同時也要少抽菸與飲酒。陳思豪解釋,甲狀腺亢進是很常見的疾病,其實只要能夠找出病因,並配合醫師治療直到療程結束,再加上規律的日常生活,大多數病人都可以痊癒,並回復原本身心健康的生活狀態!(NOW健康陳盈臻/台南報導;本文轉載自NOW健康網站)專欄簡介:健康數位內容第一品牌!《NOW健康》提供全方位醫療保健新知,適用於0到100歲以上。基因與生俱來,體質後天翻轉;打造長壽體質,就從《NOW健康》開始。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盡在「NOW健康」!更多內容請至【NOW健康網站】/【NOW健康粉絲團】 |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專門收治最難醫治病患的「重症醫療」卻長期被忽略,只有在重大災難時,才會偶爾被提起,才能被聽見求救的訊號。當每個人都有機會使用到的重症醫療,沒有醫師願意投入時,該怎麼辦⋯⋯在醫師的養成過程中,經常會聽到不同階段的感嘆:Clerk(見習醫師)「一覺醒來就變Intern(實習醫師)了!」Intern(實習醫師)「一覺醒來就變R(住院醫師)了!」R(住院醫師)「一覺醒來就變CR(總醫師)了!」CR(總醫師)「一覺醒來就變VS(主治醫師)了!」這些感嘆看似「咻!」一下就跳到下個階段,但過程很不容易。在醫學系五六年級當見習醫師時,還是標準學生身分,不能參與臨床。六七年級成為實習醫師,雖然仍是學生、不能獨立開處方,但可以臨床助理的身分工作,醫師袍上也綉上「醫師」兩個字。畢業後,考上醫師執照、分科後成為住院醫師,這時可以獨力照護病患與擬定治療計畫,然後熬到第四年、第五年,升為醫院中最強戰力的總醫師(住院醫師)。接著,考取專科執照、開始看診、收住院病患等,成為完全獨立的主治醫師。當了主治醫師,才開始學當主治醫師十幾年的青春就這樣過去了。有人知道「哪一個階段的轉變最可怕嗎?」我個人認為是從總醫師到主治醫師這個階段。前面幾個階段,雖然身分上、責任上或工作上多多少少有些改變,但都會有更資深的醫師在旁「監督」與「指導」,只要願意多學多看多聽,藉此累積經驗值,為接下來做準備。唯獨「主治醫師」沒有。每一位主治醫師,在當上主治醫師(VS)之前,都沒有特別受過什麼「主治醫師訓練」,原來,大家都是「當了主治醫師之後,才開始學當主治醫師的!」因為當上主治師的第一天,所有的師長也在一夕之間變成了「同事」,說直接一點,就是變成他們的「競爭對手」。從此之後,就要和他們分「提成」、分「檢查時段」、分「手術時段」、分「教學績效」,還可能會跟他們「搶病人」。就有的科部規定,一旦升上主治醫師,就馬上被「外放」到其他院區,主要考量不言而喻。要不遇到比較有規畫的科部主管,則會讓第一年主治醫師,留在自己科部內一年,學習「如何當主治醫師?」然後才會被外放。有些新科主治醫師會覺得這一年是被「ㄠ」。因為最資淺嘛,總是要幫忙科部內的瑣事,通常收入也比較低,當然想要趕快出去「闖」一片天。但是我個人倒是覺得這1年正是「學習」的最重要時機點,畢竟突然要獨當一面,肯定還是會遇到很多課本沒寫的疑問,學長們是最好的後援與討論對象。叫一聲學長、老師,謙虛一點,大部分都還是會出手相救的。尤其會診看不懂、門診不確定、刀開不下來時,更需要師長的救援。被外放的主治醫師,沒有熟識的人可以問,就只能自力更生、自求多福了。資深的主治醫師或主任願不願意出手相救,真的是看交情和科部內的風氣了,對於「空降」的YoungV(主治醫師)最能感受這種徬徨。某些「一人科」或下鄉服務的,一覺醒來,就是主任或代理主任,那種孤單,更是可怕。重症醫療正面臨醫師斷層危機身為重症醫師,每天在與死神拔河,更能體會那種無助的感覺。然而,愈來愈少人願意體會這種感覺了,因為願意來重症醫療的專業醫師愈來愈少。只是民眾會去關心的是某醫生緋聞對象或小三是誰,卻沒有人看到醫療斷層背後隱藏的危機。每個人都有機會使用到的重症醫療,要是沒有人願意投入時該怎麼辦。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急診崩壞大家早已經在關注(可能因為新聞事件真的很多),產科醫師缺乏時有所聞,但真正的「重症醫師」卻長期被忽略,只有在重大災難時,像是SARS、流感、登革熱、塵爆、地震、火災……,或類似2020年初的武漢肺炎(COVID-19)時,才會偶爾被提起,才能被聽見求救的訊號。2016年,胸腔暨重症次專科的報考人數創下歷史新低,只有38人而已,申請訓練的醫師人數也只有26人。可以想見未來的報考人數,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對我們這些資深的胸腔科醫師來說,簡直就是「怵目驚心!」回顧歷年來的報考人數,由2000年起每年報考人數仍有60人以上,最高峰還曾經達到102人,然而2013年開始曲線急速下墜,倘若持續這樣下去,不用幾年,重症醫療真的會崩壞,老驥凋零而新人幾希。重症醫療是醫院的核心能力,是醫院所有醫療的後盾,專門收治狀況最不好的病人。理論上,醫院應該備好充沛的物資與人力,讓加護病房的醫師無後顧之憂的和死神打仗。實際情況卻是加護病房宛如各大醫院的「領帶夾」,有需要時才會被想到、拿來用。即使對外說「有多好多完善的重症醫療照護系統」,但加護病房往往是被冷落的單位,不論是新儀器設備的採購、專業人員的培養,通常都不在醫院的優先考量中。胸腔醫學會余忠仁理事就說到,「報考人數代表的意義是『選擇進入胸腔暨重症領域的新進醫師急速減少』,新血減少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加護病房的照護品質,沒有足夠的專業醫師。」他想起自己還是年輕醫師的時代,重症醫療是新興領域,吸引許多醫師加入,畢竟,把人從鬼門關前救回來,甚至讓一個垂死的人回到原本的人生,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在加護病房的醫師壓力大責任重是理所當然,但真正造成新血卻步、不願投入的主因,還是醫療糾紛與醫病衝突暴增。照顧重症病人的醫師時薪=1杯中杯美式各位可能很難相犀利士效果信,在醫院裡照顧全院最危急的病人、沒日沒夜(隨call隨到)和死神在拔河、人稱「鬼門關前的守門員」的重症醫師的時薪,竟然只等同於1杯超商美式咖啡的價格,依健保給付的重症診察費,每床每天為897點,換算下來的時薪就是37元而已。這還是醫學中心的給付,地區和區域型醫院可能更低,而且這是在點值還沒打折、也還沒被核刪的前提下。(註:這是2016年的資料,2020年點數已有調升。)ICU是24小時都有醫師值班的。健保的給付當然不夠付醫師薪水,不足的部分當然是由醫院額外補貼。就連值班費也是醫院另行支付,健保並沒有給付需要24小時值班的重症醫師的值班費。有鑑於此,重症單位通常都是醫院的賠錢單位(至少都要倒貼2到3成),經常會被拿出來檢討,不堪虧損的醫院,關床時有所聞,造成許多年輕醫師不願投入瀕臨滅絕的重症醫療。內科醫師不願意投入重症更是原因之一。雖然衛福部說,內科在2012、2013年時,吸收新血僅6成左右,但2014年與2015年都已經提升超過8成。由於胸腔暨重症醫學屬於次專科,新進醫師都要先經過內科至少四年訓練,所以報考人數低,故衛福部合理推斷,大概是前幾年內科人力不足所致。胸腔暨重症專科的人數下降,是受內科總招收人數影響,只是部分原因,事實上,內科醫師愈來犀利士購買愈不願意投入重症了。因為即使內科招收比率已經從60%上升到80%,胸腔重症的人數不僅持續下降,其占內科的比率也繼續下滑(從31.7%降至14%)。也就是說,原來還有約3成的內科醫師會選擇胸腔暨重症,後來只剩下14%願意投入了。要達到高品質的重症醫療的成本高昂,甚至遠高於收入。依據健保署統計,臺灣加護病房共有7000多床,但一旦出現重大疫情或大量傷患時,卻總是一床難求,這是因為有足夠能力處理重症並真正有效運作的加護病房病床根本不到1/3,以致這些床位每床都虧損2到3成。由於健保的施行,就是為了保障危重症病人接受應有的醫療照護,因此加護病房最主要的收入均來自健保給付。明明是醫院裡最花錢的單https://www.cialishop.com/ 位,健保的給付卻明顯偏低,長期不支持甚至漠視重症醫療。若沒有人來解救重症醫療的斷層危機,哪裡有足夠的醫師與資源,幫助這些患者和死神拔河。【阿金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醫師的養成過程很不容易,從讀醫學系到成為主治醫師,得歷經好幾個階段,重症醫師更是此,只是愈來愈少新血願意投入重症醫療了。重症醫師專門在搶救危及的性命,然而我們自己的處境也是岌岌可危。持續擴大的困境,再接下來要面臨的恐怕就是重症醫療的崩壞。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讓人更了解重症醫療,讓更多醫師願意投入。(本文作者為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原圖文刊載於陳志金《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原水出版)圖/《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 |
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多食用動物性、高膽固醇食品,因此通常西方國家被認為是「高血脂症」的好發族群。但在2020年6月3日,全球最具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18年,西方國家人口的血液總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而亞洲國家的總膽固醇含量則大幅上升,血脂相關的風險在全球已經重新定位!當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超過正常數值時,可稱為「高血脂症」,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警訊,病因與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多食用動物性、高膽固醇食品,因此通常西方國家被認為是這類疾病的好發族群。但近年來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改變,就連各國民眾的血脂高低程度也有了變化。2020年6月3日,全球最具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18年,西方國家人口的血液總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而亞洲國家的總膽固醇含量則大幅上升!東亞、東南亞國家「壞膽固醇」上升幅度最大!該研究團隊彙整了1127項研究,包含了18歲以上、共計1億260萬人的血脂高低程度,以估算1980年~2018年、38年間共200個國家人民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即好的膽固醇以外的膽固醇)的含量趨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HDL-C可以幫助清除血管中過多的膽固醇,因此體內的HDL-C越多,就越能夠保持血管的暢通,發生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即HDL-C以外的膽固醇,有些專家認為,除了HDL-C之外的膽固醇皆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且non-HDL-C比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能夠預測這些疾病的發生。研究發現,1980年時,血液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國家為歐洲的比利時、芬蘭、格陵蘭、冰島、挪威、瑞典、瑞士和馬爾他,但至2018年比利時和冰島為下降幅度最明顯的國家,每10年的下降幅度為0.45 mmol/L以上。相反的,增幅最大的是東亞國家(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每10年的的增加幅度為0.23mmol/L。尤其是中國,在1980年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最低的國家之一,但在2018年已是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飲食習慣改變、藥物使用 使得西方國家血脂異常率降低在2017年,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引起的死亡的人數在全球共有390萬個案例,其中有一半發生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轉變?該研究推論,西方國家人民血液中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可以歸因於飲食的變化,特別是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以及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此外,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並增加使用史塔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的使用,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相反的,這種藥物尚未在中低收入的國家廣泛使用。且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對於動物性食品、精緻碳水化合物、棕櫚油的消費量更是大大的增加。台灣2019年的高血壓性疾病發生率較前年上升3.1%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在台灣歷年來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都可能因為高血脂症而增加罹患風險。且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6月16日發佈的「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也指出,與2018年相較,2019年死亡人數以肺炎、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上升6威而鋼線上.9%、4.9%、3.1%較為明顯,可見威而剛 買高血壓性疾病成為國人死因的主要威脅之一。從該研究可知,血脂相關的疾病風險排行,在全球已經重新定位,因此,除https://www.fantasticmio.com 了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聽從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等作為,對於風險日漸增高的亞洲國家民眾來說,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課題!• 參考資料:Repositioning of the global epicentre of non-optimal cholesterol(本文轉載自食力網站,原標題為〈亞洲人躍升高風險群!最新研究顯示:東亞、東南亞國家「壞膽固醇」上升幅度最大!〉)專欄介紹:食力於2015年10月正式開台。創辦團隊是一群媒體工作以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報真導正」四個字,我們所寫,我們負責,更希望你們看到。更多內容請至【食力網站】/【食力粉絲團】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