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趣</SPAN></SPAN> 楚楚(心楚依)</SPAN></SPAN> “</SPAN>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SPAN>”</SPAN>唐代文秀《端午》诗点明了端午的由来。伟大</SPAN>爱国诗人在汨罗江边长叹一声,无奈地投入滚滚激流。古时的楚人争先恐后划船追赶,并纷纷到江中扔些食物以防鱼儿啄食屈子的身体。所以,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流传至今。端午节</SPAN>“</SPAN>清明插柳,端午插艾</SPAN>”</SPAN>。</SPAN>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由此</SPAN>,</SPAN> </SPAN>端午节是一个</SPAN>深厚文化内涵节日,也包含着人们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SPAN>和</SPAN>对幸福及光明的向</SPAN>往。</SPAN> </SPAN></SPAN> 小时候也不懂避邪是怎么回事。五月初一之前就要准备五彩纸,自己动手叠葫芦。葫芦主体正方型,下面挂上五颜六色的穗,用彩绳挂起来,葫芦的左右两侧还有两个耳朵,有的在葫芦耳朵上再挂小葫芦,非常漂亮。 </SPAN>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突发奇想的我,想叠能飞的葫芦!于是就把叠好的一对葫芦画上两个翅膀,给妈妈商量把画翅膀的葫芦挂在门外的房檐下,让它飞走。妈妈同意我的要求。就把葫芦挂在了房檐上,从五月初二开始,我就天天早起,来看葫芦飞了没有,盼葫芦能飞的心情比盼端午节吃肉和饺子都迫切。那些年,家家条件都不很好,不像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那时端午节吃完肉和饺子,就要等到中秋节在说了。</SPAN></SPAN> 端午节过去了,我的葫芦还没有飞,可我仍然天天早起去看。有一天夜里下了大雨,我起早来一看,葫芦不见了,我高兴的大声喊妈妈,告诉她我的葫芦飞走了!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我的葫芦飞了,带着我的梦想和希望飞走了,我希望她变成一对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于是我又盼着看见漂亮的成对蝴蝶,辨认着一对对蝴蝶哪一对是我的葫芦变的,感觉哪一对也不像是我的葫芦变的,所以,我很失望。</SPAN></SPAN> 在姥姥家过端午节那会儿,</SPAN>早晨三四点就起来,采艾蒿踏青</SPAN>,与表哥哥们一起到土城墙去采艾蒿,到了土城墙我才只知道我根本不认识什么是艾蒿,我看表哥哥他们采了很多艾蒿和防风,我就照着他们拿着的艾蒿开始动手采,不一会儿我也采了很多,回到家,我把采来的艾蒿拿给妈妈看,妈妈接过来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宝贝,一颗艾蒿也没有!”我和表哥哥都急得快要哭了,妈妈就安慰我们说:“没事,孩子,洗洗手准备吃饺子。”我们一听要吃饺子,就都不难过了。 </SPAN></SPAN></SPAN> 每到</SPAN>端午节前几天,五月初一家家要在室内的镜子上、窗户上、门上挂上五颜六色的葫芦。据说挂葫芦也能辟邪,</SPAN>妈妈会带我买些,红、篮、绿、紫、黄几种丝线。教我编织装鸭蛋的网袋。网袋很小,只能装一个鸭蛋。网袋下面还留着一截线,做彩坠子,非常的好看。在过节的早晨一起床,我就会从妈妈手里接过一个大新鲜的鸭蛋,然后把它装进自己编织的彩色网袋里,很开心地把它挂在胸前,耳朵夹带上妈妈穿制的彩色圈圈和艾,跑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鸭蛋一整天都不舍得吃。如果谁编织的袋子漂亮,鸭蛋就比别人的大,心里就会特别地骄傲昂着头。</SPAN></SPAN> </SPAN> </SPAN></SPAN>大约那是六、七岁光景,端午节前一天,家里泡大盆粽叶,妈妈手脚麻利地裹出一个个很漂亮的大脚粽。我看得都发手痒,便偷偷叠叶盛米,折腾好半天,也裹不成一个像样的粽子。只见手里的粽子松松垮垮地也不成型。妈妈看我漏米撒水满地,要我放下。但我还是固执地继续摆弄着,妈妈看我很认真的样子,就不在说什么了。忙乎了大半天也没弄成几个。</SPAN></SPAN> 妈妈把包好的粽子,连夜用大锅煮。当时还用蜂窝煤,粽子包得又大又紧,要煮七、八个小时才能煮透。第二天一早儿,一家人一起吃粽子时,妈妈把我包的粽子拿出来,放在我面前叫我看。我泱泱地看看妈妈,她自己剥开一个,我看,那米被煮得烂稀稀的,没有了枣和米的味道,不好吃。妈妈边吃边说。我撅着嘴看看妈妈吃的样子。</SPAN></SPAN> 妈妈又说,“小孩子没力气把米塞紧,也没有经验把它包好;慢慢来,不学怎么能会呢?下次就会包好了,是吧宝贝?”她一边说,一般吃着我包的粽子。我自己也拿了一个尝尝,的确什么味道也没有了。父亲看着我吃粽子的样子也笑了。</SPAN></SPAN> 我是个啥事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的孩子,喜欢到处插手,往往弄得鸡飞狗跳,但妈妈很少说我,不管我做错了什么,妈妈总是很耐心地告纠正,总是用鼓励的目光温和地看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学会了很多东西。</SPAN></SPAN> 到了</SPAN>晚上,我们就会把胸前的鸭蛋拿出来,把它吃掉,偶有孩子不小心撞裂自己的鸭蛋就会伤心得啼哭。鸭蛋吃完了,网袋也舍不得扔,把它挂在墙上或蚊帐竹竿上,经常看看,回味和体验端午节的甜蜜。</SPAN></SPAN> 在六、七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记忆中吃荤菜只有过节。所以那时的孩子们,盼望着节日。大家围坐一起,吃瓜子,剥柚子,吃粽子,有说有笑,吵吵嚷嚷热热闹闹。</SPAN>尤其端午节那天,桌上的小红虾、红烧鱼、红烧肉、红苋菜、红萝卜、炖茄子,摊鸡蛋等等;都会放开肚皮大吃。那时家里吃饭。每人一份,还是蔬菜比荤菜多,肉也只有每人几块。</SPAN></SPAN> 我的性格比较温柔,弟弟妹妹那就不是了。她们只挑肉菜,我就把分给我的几块肉云给他们吃,我吃蔬菜,所以常常得到妈妈爸爸的赞赏。一年四季都食素食。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一定嫁个不吃菜的地方。当时自己挺馋得要命,也想吃些肉菜。又一次弟弟在我碗里扒拉找肉,妈妈说他,他还是坚持抢着夹,结果把我碗打翻,他还哭了起来。妈妈赶紧过来解围。并把自己碗里的肉都分给了孩子们吃。弟弟一个人吃了三份!吃得那个叫香,一点都不懂得谦让和体谅别人。</SPAN></SPAN> 那年头每个人的肚子都很素,缺的就是油水。所以孩子们一看到肉,就都奋不顾身了。 </SPAN></SPAN> 现在过节样样都有,但再也没有那年头吃得那么香,那么有滋味了。 </SPAN>“五月五,端阳,播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一首歌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端午节里发生的趣事。 </SPAN>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我就盼着吃粽子,刚吃完粽子又盼着下一个端午吃粽子。一晃,又要端午节了。走在路上,看见路旁有买葫芦、粽子还艾的,</SPAN>我又想起了童年过端午节的的趣事。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过端午节,街上卖葫芦、卖艾蒿、卖粽子的到处都是,想买什么都很方便;叠葫芦,采艾蒿的事也很多年不做了。可童年过端午节的趣事却难以忘怀。</SPAN><B> </SPAN></SPAN> 阅读全文>> |
观龙舟之感</SPAN></PRE>心楚依</SPAN></PRE>端午节也称端阳接,这是一个远古华夏族祭祀图腾</SPAN>……</SPAN>龙之日。端午节在其他各地有不同的称呼。五月端阳,彩龙荟萃,格外引人瞩目,出现了新的盛举。早在唐宋时期称为“天中节”,据说是一年太阳最当中的一天。所以“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之说。至明清,北京人又称“女儿节”,过去“是日适宜少女出游,已嫁之女亦各归宁</SPAN>(</SPAN>回娘家</SPAN>)</SPAN>”。江南一带民间,因为是农历五月中最重大的节日,亦称“五月节”。</SPAN></PRE>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特有的活动,俗称“赛龙舟”,福州方言叫做“扒凉船”。龙舟,有龙和舟两个因素组成。再早,我国古代的水网地带,人们驾着饰有龙图腾的独舟,到邻里探亲访友。遇到同行之舟,竞先奋浆超越同行之舟,慢慢延续就成了渡中比赛的起源。</SPAN></PRE>经过两千多年的沿袭、发展,斗龙舟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充实,渐渐形成人们喜爱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城河五月浅于沟,水上红裙艳石榴,手把素纨遮半面,掩人眼不看龙舟”</SPAN>(</SPAN>《扬州竹枝词》</SPAN>)</SPAN>。 |
首先声明,我说的邻居,不是居家的邻居,而是编辑部办公室的邻居。有着</SPAN>28</SPAN>年编龄的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办公室有个好邻居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SPAN></SPAN>
若干年前,我曾经写了一个办公室的邻居,是我们编辑部的美术编辑</SPAN>L</SPAN>君,名为《选择对桌》,受到杂志社同人的一致好评。可现在,我又遇到两个不亚于</SPAN>L</SPAN>君的好邻居。</SPAN></SPAN> 第一个好邻居是坐在我右侧的文字编辑</SPAN>L</SPAN>君。此人智商很高,业务能力也很强。只要是有关编辑业务和文字修养的问题,如果你懒得查词典,一问</SPAN>L</SPAN>君,他不仅能够迅速回答你的问题,而且会告诉你答案精确的出处。虽然我是资深的正高职编辑,但我经常需要向刚要晋升副高职的</SPAN>L</SPAN>君咨询一些问题,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例如,原来指人或物的“惟一”,词典上是“惟一”,而许多作者都习惯用“唯一”。可不知什么时候,新词典又改为“唯一”了,我却不知道。还是与</SPAN>L</SPAN>君做了邻居后,他耐心告诉我的。</SPAN><spa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