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Eva T

https://blog.jinbay.com/Eva1769/  复制链接收藏

Eva T个人头像
Eva T
博客日历
«February 2025»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博客自定义分类
5/17/2009 9:25:00 A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时间草原 于 2008-11-17 07:58 PM 发表:楼  主钱学森先生和中国人体科学
2008年钱学森的堂侄、美国科学院院士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人们不竟想起了逐渐被官方淡化的科学泰斗人物钱学森。今年7月曾经师从钱学森的现中科院重量级人物范良藻先生在《科学时报》撰文为钱学森贺寿,记述了当年在中科院力学所研究生期间跟随钱学森一年的师生情谊以及钱学森的教导对其50年治学研究的重要影响。有意思的是文中最后在“也谈人体科学和特异功能”的标题下,以两件其本人亲身经历的科学试验重温了80年代前后由钱学森创建的中国人体科学研究的浪潮。 
令著名科学家范良藻难忘的两个试验 
范良藻讲到,1979年,上海原子能所学者顾涵森女士带来两位气功师到力学所表演,他和另两位科学家俞鸿儒、谈洪尽一切可能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证伪,结果收效甚微。“当气功师发功时,遥指薄膜压力传感器时,X-Y记录仪上不断在记录压力波形,当俞鸿儒院士在压力薄膜上涂了一层硅脂,X-Y记录仪就停止了工作,从而确定气功师发出的是红外射线,压力薄膜因受热而变形,输出的是热信号。” 另一经历是范良藻曾经做过一个将压力传感器放在隔离的玻璃钟罩内,“由小孩的意念发功,在示波器上也获得了类似的脉冲压力波形。”遗憾的是,这篇研究报告投稿国内的《自然科学争鸣》杂志,则被编辑部枪毙。不到两周,国外几乎同样内容的研究报告,却在英国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 范良藻感叹“自然界有太多的未知领域挑战人类智慧,多怀一份敬畏并不见得就贬低了人类尊严。” 
“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 
80年代,以“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的科学泰斗级人物钱学森为领军人物并与他当年的老上级“原子弹、氢弹的领导者”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的张震寰一度联手,在中国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全新的科学浪潮----中国人体科学。人体科学起初是指中医、气功、特异功能等与人体有关的部分,故称人体科学,随后钱学森以他超前的洞察力和战略家的眼光,将之扩展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内涵。 
在1982年10月召开的人体科学筹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钱学森作了题为《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的报告,他说:“我想真正吸引着我们沿这条曲折而又艰险道路去探索的是:这可能导致一场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我们当中谁来作这场未来科学革命的启蒙者?谁呢?” 
人体科学挤出了一块空间 
1982年5月5日钱学森给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信中说:“中国科协四月廿八日通知说,‘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科研方向,不准在报刊上介绍和宣传。您是知道的,一到下面去执行,就会一棍子打死。上海出版的《自然杂志》就被命令,将即发排的五月号中撤出几篇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论文。难道党对有争议的科学研究能这样处理吗?难道前车之鉴还少吗?不是发动批判过摩尔根遗传学吗?还有批判控制论,批量子化学共振论,批人工智能;还有批数量经济学,批形象思维……我建议您通知上海市宣传部门的同志,正确处理《自然杂志》的问题,不要禁止它刊登科学论文。”这封著名科学家的信件最后被转到了胡耀邦手中,5月13日胡耀邦对钱学森的信作了如下批示:“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证实之前,报刊上不宣传,不介绍,也不批评,这两者我看是稳妥的,公正的,要坚决这么办。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外界认为也许是看在钱学森的面子上,个性相对开明的胡耀邦作出了让步,批示被总结成“三不”政策,后来官方进一步修正为“不宣传、不批判、不争论” 。 
人体科学研究带来世界观的震撼。 
其实,在此之前,1980年2月由《自然杂志》编辑部主持,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人体特异功能讨论会。会议邀请了一些特异功能人进行现场测试,胡耀邦也亲手写字封装派专人到场参加鉴定,带回来的准确识别结果令胡耀邦惊讶不已。曾以“两弹”研究为中共立下“汗马功劳”的钱学森与张震寰似乎在领导着一支无法掌控发展方向的大军。这些实干者当年如果没有科学上严谨的作风以及尊重科学的管理态度,无论如何也折腾不出“原子弹、氢弹”。正因如此,钱、张等个人所特有的“求真、求实”的人生态度,也如实地反映到了人体科学研究上。例如,张震寰在得知《自然杂志》被迫封杀了有关特异功能的研究报告后非常气愤。他说:“天王老子也不要怕,咱们坚决干下去,干到底。”并以共-产-党人的标准宣传词句留下了“革命”豪言:自参加革命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除了追求真理外,别无他求”(见朱润龙、朱怡怡编辑的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后记》)。但是从其表达中,能够感受到人体科学展现出的超物质现象所带来的世界观的震撼。遗憾的是张震寰将军于1994年去世。其实,早在1982年5月钱学森在给中宣部副部长郁文的信中就还有这么一段:“我也向您表白我的判断,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医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醉打李鬼 于 2008-11-18 08:59 AM 发表:第 2 楼有关特异功能在藏密气功中,在汉地都有。完全不要理睬何祚庥方舟子一伙的言论!钱老是敢说真话的科学家!有人说特异功能是伪科学,那是他们对他的无知而造成的。就像你不会骑自行车而埋怨老是被它摔着一样。  hm99 于 2008-11-18 09:38 AM 发表:第 3 楼正确面对未知问题才是一个民族应该有具有的科学理念! 蕉窗听雨 于 2008-11-18 03:00 PM 发表:第 4 楼尊敬的钱老  5 于 2008-11-18 06:44 PM 发表:第 5 楼   话里话外 于 2008-11-18 06:57 PM 发表:第 6 楼摘录于“《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一书的编后”
   
   这些日子以来,在完成反复校阅本书任务的同时,我们被钱老不遗余力地宣传新科学、新思想,锲而不舍的探索的精神以及他对科学工作者的关怀、培养深深地感动了,不由回忆起往事种种。
   
   一
   
   1978年《自然杂志》创刊号上,首次刊登了有关气功外气物质属性的研究文章;1979年9月号上又刊登了本刊记者写的有关“耳朵认字”的考察报告;1980年2月得到安徽省宣城地区科委支持,《自然杂志》出面召开了首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会后有人告知钱学森同志在《哲学研究》杂志上有一篇“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的文章,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了气功和特异功能。编辑部准备要转载这篇文章,因此朱怡怡出差北京时,专门去拜会钱老。5月30日下午.钱老在办公室接见了朱怡怡。当朱怡怡把来意告诉钱老,钱老说什么也不同意转载这篇文章,理由是国家纸张非常紧缺,没有必要转载文章,如果是好文章,那么是会有人去翻寻的。朱怡怡感到非常为难时,钱老却说:“小朱呵,我会专门给你们写一篇文章的。你们的杂志我研究了两年,我发现你们是专门刊登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我要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朱怡怡非常高兴钱老要专门为杂志写文章,但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科学研究工作为什么会得到钱者如此称赞的。会见后朱怡怡即打电话向编辑部汇报了这些情况。
   
   谁知道,朱怡怡还未回上海,6月1日上午8时许,编辑部突然接到钱老当时的秘书王寿云同志的电话,说钱老为迎接从海上发射导弹的工作人员,已从北京来到上海,并要在当天上午专程来《自然杂志》编辑部拜访。事情发生得那么突然。当天上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在为副总编辑顾济之举行追悼会,只好约在10:30。匆匆地开完追悼会,急急地往回赶。《自然杂志》编辑部当时连张沙发也没有,临时从《科学画报》编辑部借来一张,放在办公室里,虚席以待。10:30,钱老准时到达。他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向《自然杂志》的同志们学习,向同志们致敬来的!”一句话,把大家都说得热乎乎的。接下来钱老娓娓而谈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5/17/2009 1:12:00 PM [体育运动] 分享

分享

    这个赛季的英超联赛一如既往的火爆,但好在没有出现上赛季爱德华兹那样的断腿惨剧。英超球队在欧洲赛场上也一如既往的强势,欧冠联赛中对阵西甲意甲的球队取得了绝对优势。不过我希望下赛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我是英蜜,绝对跟普拉蒂尼不在同一阵线,我这样想是有考虑滴。      连续三个赛季欧冠四强战上演三英战XX,连续五个赛季欧冠决赛有英超球队的身影。很少有哪一国的联赛有如此的集团优势,今年若不是巴萨实力加运气淘汰切尔西,就会出现连续两个赛季没有任何一支非英超球队能在欧冠淘汰赛中淘汰英超球队可怕事实。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五月初的斯坦福桥才会有如“潜伏”般精彩的故事。。。。。。
   普拉蒂尼可不想眼看着冠军杯变成英格兰足总杯,使点手脚是必然的,如果下赛季英超球队继续火爆,不知道会不会有更AMAZING 的事情发生,那样的话,冠军杯的口号可以抄袭NBA了:WHERE AMAZING HAPPENS! 所以,低调低调,小组不出现损失太大,不过不如分一个去打新改版的联盟杯---欧罗巴联赛,拿回第一个奖杯也是挺荣耀的事。打淘汰赛的的反正早点抽身为上策,让欧洲大陆去争个鱼死网破,头破血流,越惨烈越好。
    当然讨好欧足联不是唯一的目的,

阅读(112)评论(0)

5/17/2009 10:21:00 A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水缸养鱼 于 2009-04-21 07:51 PM 发表:楼  主王财贵  
   
  中央日报长河版要我在其「牟宗三语录」专栏刊出前写一篇文章介述牟宗三先生其人其学。众所周知,牟先生是国际闻名的一代哲学大师。我虽是牟先生的学生,从学于先生十余年,但对其学问略无所得,不敢赞一辞。好在其学术文章已普遍流传,不必多所引介,今只就主观方面说说一己之所闻所感,或许也较亲切。 
   
  民国六十年左右,我师专刚毕业,在台中大坑教书,间从一隐者掌牧民先生问学,掌师曾对我说:将来一定要读唐君毅、牟宗三的书,这两个人有天下家国兴亡之感,他们的学问是可靠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牟先生的名字,那时两先生的书在台湾还不常见,掌师是从人生杂志上看得的,我偶尔也看,但不很懂。后来,我读师大,恰好牟先生从香港来台大讲学,我就去旁听,也似懂非懂,以一个国文系的学生去听大哲学家对哲学研究所研究生讲的课,当然不免吃力。但我自己鼓励自己:听不懂有两种,一种是讲者本身理路未清,故做高深,当然令人莫明其妙;另一种是称理而谈壁立千仞超过听者的程度,所以难以契会。而我每听完课总有一种心灵上的震动,总觉得其

阅读(67)评论(0)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