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全部的精力和集中的注意力。
|
在日本呆了几年,特别是参与收购和接收了一家日本公司的业务之后,渐渐对日本公司有了一点了解。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公司颇有些特立独行的传统,整理出来,姑且当作给正要去日企工作的朋友们当个“学习”吧。 第一:办公室里无长女 第一次到日本公司办事,颇有点眼晕。因为日本公司的女职员全是年轻小姑娘,二十几岁的居多,三十岁往上的便很少见,阿姨级别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日本女员工多打扮入时,举止得体,相貌先不作评论,青春本身就是“武器”,颇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 久之,才明白这是日本公司的普遍现象,日本女子有一传统,即结婚后就不再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对国人来说觉得有点费解,在日本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到了适婚年龄,女职员就“光荣退休”了,办公室里自然不见她们的踪影。 不过这种现象已不是绝对,随着日本女性受教育程度地提高,颇有些女博士、女硕士走出校门,加之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她们已不像前辈那样“安分守己”。大量外企进入日本后,婚后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今在日本的公司里,也开始出现女部长、女经理的身影了。 第二:男人天生占便宜 在日本,如果打开财务报表一看究竟,会发现公司职员薪水不低,去税后收入都比加拿大、澳洲等地方还要高,其实日本人的工资减一半算才合理。 因为大多数日本家庭,都只有男人在外挣钱,“双职工”概念在日本不普及。相比很多国家夫妻一起工作的情况,挣钱的人少了一半,那工资的计算也得“腰斩”了。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社会男人地位很高。在日本作“Lady First”状的,一定是外国人。这种男女次序颠倒的情况,也只有在日本才能看到了。 而不平等还反映在公司内部的分配和升迁上,这方面男性具有天然优势,同时进入公司的男女员工,工资不相同,而女员工也多承担秘书、出纳等事务性工作,很少能进入涉及公司命脉的开发、研制等部门,要想升到管理层,要比男性员工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第三:老外沉痛为行礼 在日本公司,“礼”很重要,不是说同事之间的鞠躬问好,而是说公司内部的各种典礼仪式。公司的日常工作中,被称作“礼”的仪式多种多样, 日本人认为通过这些“礼”可以加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合作精神。 日本大多数公司上班时有“朝礼”,表示工作即将开始,大家振奋精神,很多公司还有“夕礼”,员工要听老板鼓励和感谢的话。新员工的培训,日本公司多采取“合宿”方式进行,进行封闭式的管理。 这些复杂的仪式外国人很难弄明白,所以总为此而感到头疼。 第四:最怕日本人说英语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很能测量出跨国公司员工的素质。虽说日本是发达国家,教育程度较高,但凡在日本工作过的人,都对日本人的英语深有体会。 之后渐渐发现,日本公司的员工,很多人写得一手好英文,却说不得,也听不得。这个问题在于不少日本人的英语是“日式英语”,完全不知所云。 第五:咖啡罐子喝掉底 日本公司的员工,上班时消耗最大的两样东西,就是烟和咖啡。 烟,因为只能去吸烟室抽,加之对身体不好,部分日本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可咖啡就不一样了,大多数日本员工“乐此不疲”。各公司一般都设有咖啡自动销售机,作为一个日本工程师,每天消费咖啡五六杯颇为平常。 至于日本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烟草控”和“咖啡控”,理由很简单,日本白领阶层的加班是惊人的。夜幕降临后,几乎每个公司的窗户都灯火辉煌,哪怕是半夜十一二点去坐地铁,依然人声鼎沸,挤满了刚下班的日本人。日本国土狭小,矿产贫乏,唯一可以来保障经济地位的资源就是人。所以,日本员工在下班后接到新任务也是常事。这种加班大多没有加班费。从外国人的角度看,这就有点“夸张”了。在这种强压之下,咖啡和烟就成了最好的提神工具。不过正因为此,日本的“过劳死”现象也很严重。 第六:三七分头西服衣 到日本第一次理发,理完之后剃头师傅问一句——上班头?一愣,不理解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日本公司职员的发型都固定,分头,左边百分之三十,右边百分之七十,看起来很精确的样子。日本公司职员有严格的传统,上班高峰时,坐在地铁里一看,周围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过,日本的着装习惯也在受到一些“海龟”的冲击,至少在接受新事物的软件工程师群里中,古板且穿西服打领带的人是少多了。 第七:大家凑钱喝酒去 日本公司的员工,特别喜欢隔三岔五一起去喝酒。虽然出去喝酒多半有个理由,什么某人退休,什么来了新人等。但其实这只是私人朋友的聚会,每到周末,日本大街小巷的餐馆总是熙熙攘攘,宾客盈门,也是他们赚钱的一大黄金时间。 大家一起出去喝喝酒,是联络感情最简单的方法。本来毫无关系的一些员工,也有机会坐在一起,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合作。但想通过这种活动交到私人朋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公司业务的延续而已。但是这种活动,公司不会拿出经费来,而是同事们自己掏钱凑份子。所以每次发了工资,员工都要拿出一部分工资来作为本月的应酬费。 第八:从心所欲不逾矩 日本的公司,是一个条条框框极多的地方。工作中更要表现的小心翼翼,不超越自己工作的范围。员工对工作流程绝少革新,即便有更好的方法,也不会主动提出。而公司老板讲话或者发布通知,问大家是否有意见,更是客套话,极少有员工会提问或表达意见。不过这种规则,也为外国人带来误会。老外常会不按常理出牌。也使很多日本员工不知道怎么应对。 |
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中,陈列着1961年1月16日周恩来指示办公室同志写给淮安县委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还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其他的一些针织品等以后有便人带给你们。总理并指示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 信不足二百字,却意味深长。除了这封信反映出的周恩来、邓颖超的清廉风格值得我们称道和提倡之外,信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拒礼”的艺术,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和品味。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语气的把握。周恩来指示秘书写这封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向淮安县委指出他们的做法“不对”,同时表明他反对这种做法的鲜明态度。虽然如此,信中却没有过多的批评,而是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先是对淮安县委和人民对周恩来、邓颖超的热爱和关怀表示理解,然后才表明态度,接着又讲到对送来的土特产的处理办法,还表达了对淮安县委认真处理和思考此事的深切希望。语气和缓而不乏力度,既充分考虑到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又鲜明地表达了写信人的态度。 再者是对礼品的处理方法。明朝有一则“悬鹅示众”的故事:一个叫周新的人担任司法按察使后,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留下烤鹅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有人来周家送礼了。周新的清廉之举固然令人钦佩,然而,他对礼品的处理考虑得并不十分周全,难道只有扔掉,使其坏掉一法吗? 相比之下,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做法就显得比那位周新高明多了。这体现在两处细节上。一是根据礼品的特质区别对待,留下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变质的食物以及容易损坏的工艺品,并变价以钱偿付;而比较容易保存也不易损坏的针织品则原封不动退回,这就避免了浪费。二是从自己工资中拿出100元寄给淮安县委,用以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费用。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大约占到周恩来工资(404.80元)的四分之一。为什么这么做?周恩来曾在另外一件事中给出过答案。一次,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的龙飞虎送来一筐新鲜橘子。周恩来知道后说: “我不需要。”他让秘书了解到这筐橘子价值25元,便嘱咐说: “给他寄50元钱去。”秘书说: “是25元,寄去50元,多余的他会退回来的。”他说: “多余的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来了。”这两处细节令人不得不赞叹周恩来处理问题之细腻。 最后,周恩来嘱咐秘书将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随信寄一份,要求淮安县委“仔细研究”并“严格执行”,此举更加耐人寻味。 随信寄的通知是《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通知》的制订有着非同寻常的背景。1960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粮食紧张的局面,能否公正合理地调配有限的粮食资源,使最需要粮食的地区得到补给,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但就在粮食调运最紧张的时候,某省一方面要求中央给他们调进粮食,一方面又给中央送来五万斤鱼。周恩来知道后十分生气,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对此提出严厉批评:“送中央五万斤鱼,简直胡闹。为什么要中央调粮又送鱼?”“全国从今以后,不许送中央一针一线一条鱼,要做全面通报,严格禁止。”会后,周恩来指定负责国务院日常工作的习仲勋、齐燕铭等起草了这份《通知》。《通知》共有五条规定,其中前两条是:一切单位都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也不准借用任何名义变相送礼;各厂矿、企业、人民公社试制成功的新产品,除对其直接主管部门可以送一份样品外,不许以献礼或其他名义赠送给上级机关或其他单位和个人。 中央《通知》是1960年10月发出的,周恩来办公室给淮安县委的信写于1961年1月16日,淮安县委的做法显然违反了这两条规定。周恩来嘱秘书随寄《通知》并要求“仔细研究”、“严格执行”,就是希望他们认真学习《通知》精神,认真体会中央制订该通知的深刻原因,并对照他们送礼之举,认清和改正错误。 从亲情和乡情出发,家乡人民送些土特产表达一份心意,本来也不算什么出格之事,周恩来却退回或者偿付了。是周恩来没有人情味吗?显然不是。周恩来对淮安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曾就建设新淮安作出过多次指示。在周恩来看来,请客送礼不仅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助长一种腐败的社会风气。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中央已明确下发了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禁令的情况下,淮安县委的同志,仍送来礼品,违反了中央的禁令不说,还会起到不良的社会影响。一旦各地领导干部效仿此法,请客送礼之风渐起,在全国人民生活还极其困难的时期,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周恩来的担心也正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淮安县委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周恩来的做法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人情味呢?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封短短的“拒礼”信值得人们长久品味。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