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的概述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9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彼得反转原理 在对层级组织的研究中,彼得还分析归纳出彼德反转原理: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input)评断部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彼得原理的发展 诺斯古德·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1960年9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究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入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呈现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完成,然后总计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述论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引得各个出版社趋之若鹜。正如彼得在自传中提到的,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自我辨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进一步认识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样一面镜子。 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因为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的主管职位并无关联,而其它很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拼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彼得原理》这一书籍。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 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四百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在文章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拔毛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正确无误的。 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本世纪以来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爬不完的晋升梯子 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来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人们一直把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 层级组织通常被比喻为梯子,因为梯子和层级组织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样子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年利越高,危险越大。 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胜任。 在军队或政府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不称职。 称职的科学家当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 阅读全文>> |
本文来源:http://www.asastv.cn/ 西南风情 大中国旅游景点图片</STRONG>的造化似乎尤其钟情于川西北这片美好而神奇的土地,大地鹰盘、绿草如茵,浩瀚辽远的阿坝大草原与雪峰高耸、峡谷深切、苍茫雄浑的横断山脉、岷江峡谷在此相融相汇,阳刚之山、阴柔之水,在这里衍生成一派自然造化中最为灵动的气象。 ——美丽的旅游景点图片世界·九寨沟 云南 昆明 大观楼/滇池/西山/ 昆明周边 路南石林/罗平/元谋土林/抚仙湖景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丽江 玉龙雪山/大研古城/泸沽湖/怒江 大理 崇圣寺三塔/洱海/苍山/蝴蝶泉/大理古城 迪庆·香格里拉 松赞林寺/梅里雪山/碧塔海/虎跳峡/明永冰川 腾冲 腾冲火山群/腾冲江西南昌旅游/叠水河瀑布/和顺乡 西双版纳 野象谷/曼飞龙佛塔/橄榄坝/独树成林/热带植物园 旅游景点 成都 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青羊宫/西岭雪山/石象湖 峨眉山 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 阿坝 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桃坪羌寨/若尔盖大草原/米亚罗/牟尼沟 甘孜 措普沟/措普湖/姊妹湖/许愿湖/热坑/茶洛温泉群/格聂 |
</STRONG> 昨夜就知晓 今天又是大雾弥漫的冬日 没有车流的喧嚣 安静地熟睡了一整晚 清早,天仍阴沉沉的 窗外浓雾深锁,如置身仙境 下楼出门,望不及远处 缓缓前行 长龙似的车辆无奈地排列在高速入口等待放行 拟或已经原地呆了一整夜 倦了、累了、饿了…… 只待天晴雾散 赶赴下一个目的地 雾微寒,路漫长 要平安地一路走好 冰箱里剩有大鲳鱼 清蒸讲究新鲜 唯有红烧 煸鱼是最重要的技法 同时兼顾佐料与火候 烤鱼最最简单 不用技巧没有油烟 绝对是偷懒的好方法 七味粉是日本料理中以辣椒粉为主的一种调味料 由七种不同颜色的调味料配制而成 改良选用了干橙皮、白芝麻、黑胡椒、欧芹、大蒜、洋葱和四色胡椒 纯鱼肉的鲜味,全部释放 毫无保留 ———————————...阅读全文>>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