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成为金融记者的最佳时期和最糟时期。最好是因为我们拥有百年难遇的机会,对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报道和分析;最糟是因为报纸和电视业都受到了冲击——不仅是衰退的冲击,还有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结构性冲击。 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冲击。财经媒体遭到指责,说它们因未能及时发现全球金融危机。疏离职守,心不在焉,各种陈词滥调都翻出来了,批评记者、评论员——对,甚至还有编辑——未能警告毫无戒心的民众灾难即将到来。这些指责合理吗?借用水门事件听证会上的杀手锏问题:媒体都知道些什么?什么时候知道的? 首先,平心静气地说,记者并不是唯一失职的群体。在信贷派对上,政治领导人愉快地打开香槟庆祝;在气泡消失后,很多人还久久不愿离去。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监管机构都未能发现和遏制系统内积聚的风险。许多经济学家也有失水准。只有少数人——例如如今作为思想者的末日先知而闻名的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看到了蛛丝马迹,但也未能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金融记者未能对这些警告予以更多关注?首先,这场金融危机起初只是些技术性极强的新闻,几个月后才成为主流。其 阅读全文>> |
郭台铭:应该习惯具有竞争对手
</SPAN></SPAN> </SPAN> 近日,一则鸿海总裁郭台铭三问巴菲特的新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并引发了业内的争论。一个全球最大代工企业的总裁,一个是所谓全球的“股神”巴菲特。而郭台铭提出的三个问题又涉及到了敏感话题,所以成为新闻的焦点自然是顺理成章。</SPAN> </SPAN> 其实郭台铭的三个对于巴菲特的问题,面上是在问巴菲特,实际上针对的目标是中国大陆的比亚迪公司。道理很简单,以制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目前已经成为了郭台铭领导的鸿海旗下富士康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当然,郭台铭认为,比亚迪之所以在手机零件和整机代工方面能够抢富士康的饭碗,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比亚迪自身的实力,而是盗取了富士康的商业机密。但事实是,自从富士康在大陆起诉比亚迪至今,这个被称为“中国高科技知识产权的第一案”,除了四位比亚迪员工被判刑外,该案的起诉于去年底被撤销。换言之,至少到目前为止,比亚迪以公司的名义盗取富士康商业机密的事件在法律上并不成立。既然郭台铭诉诸了法律,所以最终谁是谁非,自然还是法律说了算吧。</SPAN> </SPAN> 不过 |
2004年,我有了孩子。国庆前夕,有了一种强烈的看海的冲动。我从网上查询路线。正好我们这儿有一趟去沈阳的列车路过北戴河。 一天晚上,我想了半天,突然说:“我想看看大海,去北戴河。” 正在哄孩子的妻子愣了一下。这种行动,对我们来说非常奢侈,因为拮据的经济。可我当时不想这些。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愿望和不得不去的理由。 “想去就去吧。我们娘俩……”她无可奈何地笑了一下。 那时,我被这种冲动冲昏了头脑。忽视了妻子的感受,当成她默许我的行动。 我开始收拾行李,了解有关北戴河的消息。托在火车站工作的同学买票。 国庆前一天,朋友打来电话,去沈阳的那趟列车临时取消了。我沮丧极了。回去告诉妻子,她却有些高兴。 国庆节那天,我的心情糟透了,一想到七天时间就要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就难受。而且觉得这次错过看大海的机会,以后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了。早上,饭也不想吃。孩子哭,我也不想管。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忽然一个主意冒出来。 我对妻子说:“我觉得决定做一件事情,不能因为出现变化就轻易改变,做什么一定要想办法做成。咱们这儿去北戴河的车取消了,我可以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