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619951727;手机:13522829957(北京校园卡) 提供最全面精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研、考博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成立于 1972 年(当时称民国史研究组, 1978 年改称现名),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民国史研究的学术机构。民国史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开展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出版了以多卷本《中华民国史》为代表的系列研究著作,汇聚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奠定了民国史学科研究的基础,是国内研究中华民国史的重要中心。 1996 年,中华民国史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 2002 年,再度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 民国史研究室成立后,初分为三组,分别负责撰写《中华民国史》、《民国人物传》和《中华民国大事记》,人员最多时有40人。后随着研究课题的进展与情况的变化,三组合一。现有科研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1人,研究实习员1人。 民国史研究室历任主任为:李新、孙思白、李宗一、王学庄。现任主任汪朝光,副主任王奇生。 民国史研究室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重点课题主要有:《中华民国史》、《民国人物传》、《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国国民党史》等。 《中华民国史》(十二卷本)是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亦是目前国内民国史学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目前已出版下列各卷: 第一编第一卷(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1981年,李新主编; 第二编第一卷(袁世凯统治时期),1987 年,李宗一等著;第二卷(北洋军阀皖系统治时期),1987年,彭明、周天度主编;第五卷(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1996年,杨天石主编; 第三编第二卷(从淞沪抗战到卢沟桥事变),2002年,周天度等著;第五卷(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2000年,汪朝光著;第六卷(国民党政权的总崩溃与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 2000年,朱宗震、陶文钊著。 已经完成并即将出版的各卷为: 第二编第三卷(北洋军阀直系统治时期);第四卷(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三编第一卷(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第三卷(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相持阶段的到来);第四卷(抗战相持阶段的继续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国人物传》(十二卷本),李新、孙思白、朱信泉、严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娄献阁等主编,2004年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收入民国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重要人物近千人的简略传记。 《中华民国大事记》(五卷本),韩信夫、姜克夫主编,逐日记述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大事、要事,199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中国国民党史》,杨天石主编,全面研究国民党的组织、制度、机构、思想及其在大陆和台湾的统治,预计在2008年完成出版。 除上述重点课题外,民国史研究室还有若干专题研究成果面世,其中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和邓野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对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和国共关系作了深入研究,为极富创见之作,出版后广获学术界的好评,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各种奖项。民国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每年还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有学术论文。(参见本室研究人员成果目录)。 自2004年起,民国史研究室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合作主办了1910、1920、1930、194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国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并出版有历次讨论会的论文集,大大推动了民国史专题研究的深入,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经济史研究室 一、本室沿革 经济史研究室系在刘大年先生的大力倡议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着手筹建、80年代初正式建立,目的是改变近代经济史研究相对薄弱的状况,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突破口。最初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华北乡村而展开,随后逐渐扩大到中国早期现代化、太平天国等专题。经过全室几代学者的长期努力,现以近代社会经济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由经济史、社会史两个分支学科组成,侧重从经济史、社会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各专题进行综合或各别的研究。 近20年来,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研究日趋活跃,成为近代史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室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和研究梯队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优势和特色。 二、创建以来的主要成就 本室一直注重经济史、社会史的综合研究,即社会经济史研究,如从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一书开篇便探讨了乡与村的社会结构;虞和平的《商会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一书侧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商会,而商会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社团或社会群体研究。这种别开生面的研究使得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近代冀鲁豫乡村》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近代冀鲁豫乡村社会,在理论上形成了一种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经济的模式,具有独创意义,不仅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对当代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无启示。商会研究是一新兴的领域,《商会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一书既系统考察了商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又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新意迭出,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意义。以上两书均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同于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最近,由从翰香主持的课题组(史建云、郑起东为主要成员)经过近10年的积累,终于完成《近代华北平原农村经济》一书的撰写,计百余万字,目前定稿工作已接近尾声,可望在近期正式出版。该书内容远比《近代冀鲁豫乡村》一书丰富,研究也更为深入。此外,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新近问世,计3卷123万字(虞和平撰写32万字,史建云亦参与该书撰写),以"现代化历程"为主线,对近160的中国历史进行了通盘研究,博得了章开沅、李文海等先生的赞誉,并获得2003年国家图书奖。以上两书进一步巩固了本室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此外,虞和平作为主要撰稿人和全书统稿者的《中国社团史》也新近问世,由单一的商会研究扩大到了对各主要社团的研究,填补了该课题研究的空白。 此外,严立贤另辟蹊径,就中日早期工业化的进程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学术开拓意义,先后出版专著《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中国与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后书于1999年荣获第二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社会史研究是本室的另一研究重点。美国学者魏斐德、孔飞力分别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和19世纪后期的地方团练,被誉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入探讨社会史动态的最杰出的史家,这对中国学者很有启发意义。本室的王庆成、夏春涛研究员均侧重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太平天国史,从而拓宽了研究视野,将该专题研究推向了深入,延续或保持了本所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其中,王庆成是国内外公认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权威学者,所著《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影响广泛;另主编《太平天国学刊》、《太平天国史译丛》各4辑。夏春涛先后出版了《太平天国宗教》、《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爷:洪仁玕》等专著,前书分别在院、所两级获奖,后书获2001年近代史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两人又开始进行社会史专题研究。王庆成撰写了数篇有关华北乡村史的研究论文。夏春涛即将完成《19世纪中叶的江南农村》书稿的撰写,并开始着手从事近代秘密教门和当代邪教问题的研究。 秉承本所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本室十分重视史料工作,在学术资料积累方面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室成立之初,首先作的工作就是编撰《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目录提要》,该书收集了1949年10月至1985年12月期间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论文的提要和全部论文及著作的目录。从翰香主持的华北农村研究课题组在挖掘档案、方志和社会调查资料等方面用力甚勤,包括重视从西人著述中挖掘资料,如史建云相继译有《中国农民经济》等书,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同行中较为突出。虞和平所掌握的有关商会、现代化历程等课题的资料在同行中也占有优势,为他的具体研究铺平了道路。王庆成(主编之一)、夏春涛(编委)参与编纂的《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业已编竣,约400万字,内含许多尚未公布的新史料,正在联系出版。此外,王庆成编著的《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收录海外收藏的190余篇珍贵史料,内容涉及晚清的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等,并附有详略不等的考释文字,从而提高了其利用价值。上述资料积累工作使本室的具体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术活动方面,除每年多人次参加海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外,本室召开的一些学术研讨会也反响较好。 本室现有研究人员6人,共有研究员3人,副研2人,助研1人,研究队伍在本所各研究室中最为整齐。近5年来,本室共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1种、文集1种、译著3种,发表论文85篇,合计约400万字。 三、目前本室承担的重要课题及发展目标 1.郑起东: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近代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今后拟从事在美国的中国经济史理论研究。 2.史建云:一直对近代农村经济有浓厚兴趣,今后准备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对经济史理论的研究。 3.赵晓阳:现承担近代史所重点课题《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研究》,2005年结项,希望下一步从事圣经翻译版本的研究。 经济史研究室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外语与信息学科和研究领域方面的综合优势,整合人才资源,扩展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把经济史研究室建成有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研究手段的代表社科院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水准的研究与知识创新基地。 经济史学科发展的定位是:继续奠定在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大力加强与海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完成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大型综合项目,成为全面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中心。 经济史主要研究方向是: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近代经济,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近代社会,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近代史研究,创立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形成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特色。 经济史研究领域将由区域研究扩展至全国范围,由工业和农业扩展至国民经济的全方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思想史研究室成立于1988年(1988--1992年称为课题组),是近代史所最年 阅读全文>> |
|
新闻晨报:轨交8号线二期试运营后,公交配套紧接着推出新“菜单”:轨交沿线已配备15条公交线,与轨交车站或交叉或平行,方便乘客换乘。同时,3座颇具规模的公交换乘枢纽将在芦恒路站、江月路站、航天博物馆站附近兴建,其中江月路枢纽站有望今年年内竣工启用,最快本月底建成。这是闵行公交部门昨天透露的信息。 江月路站一旦建成,约有6条公交线进入,除了公交163路等线路外,还有2条新开辟的公交线在枢纽内始发。一条是闵行11路,另外一条还未正式命名,走向是江月路站枢纽—老闵行地区。“闵行11路也是特意为方便居民而新开辟的线路,目前还没有运营,只要这条新线走向上已经在建的A15大桥竣工,闵行11路就能开通迎客了。”闵行公交负责人说。 除了江月路公交枢纽站外,芦恒路站公交枢纽、航天博物馆站公交枢纽也在筹建中。其中航天博物馆站枢纽建成后,浦江8路公交线将进入,可通往浦江镇。预计还有周杜线、芦杜专线也可在枢纽内乘坐。 公交部门特意提示:在8号线二期进入闵行的5个车站附近,特意对15条公交线进行了科学安排,其走向与5个轨交车站或交叉或平行,并在5个轨交站附近设置站点。芦恒路站附近有163路、986路、鲁莘线、莘鲁线、世博定班线。联航路站附近有浦江一路、浦江三路。江月路站有世博家园线、163路。浦江镇站有163路、986路、鲁莘线、莘鲁线、周陈线、南华专线。航天博物馆站有周杜线、芦杜专线、浦江8路。 考虑到公交与轨交换乘衔接,部分公交车的末班车时间已经延长。航天博物馆站的最后一班车抵达时间为23点05分,公交浦江8路的末班车延长至23点15分。与此同时,8号线二期位于闵行的5个轨交站附近,部分道路区域已拆除部分靠马路护栏,建立了公交临时停靠点。 |

分享
|
很早就跟大家分享过笑笑的部分美容片,这是一种的一组红唇的片子,可惜这些的片子中,头发总是不听话的穿帮,我也没办法了,修掉觉得奇怪,所以还是决定保留了!再此还是要感谢我们的摄影师还有艺人笑笑! 还有很多朋友说,这样的片子太老套了,不够时尚好看!我虚心接受,但是我觉得我还很少拍美容片,还需要经验积累!所以我会加油的!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