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美学,天堂的牧歌</SPAN></SPAN> ——读向天笑散文诗《大美青海》</SPAN></SPAN> 文/</SPAN>戴永成</SPAN></SPAN> 在向天笑的博客里,我读到了诗人最近创作的一组散文诗《大美青海》,读着这组清新、恬静、鲜活与纯净的散文诗,宛如听着腾格尔《天堂》的歌声,走进诗意的青海,走进和谐的家园,走进美丽的天堂。让我产生如此美感的原因是因为诗人创作的这组散文诗具有三个典型的美学特征:以小见大,牧歌意绪和曲径通幽。</SPAN></SPAN> 此组散文诗美学特点之一:小巧玲珑,以小见大</SPAN></SPAN>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曾说过:“有了小感触,就写点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中国散文诗泰斗柯蓝多次强调散文诗的短小,“明确散文诗要在一百来字中(最长不超过三百到五百字),自成一种诗的意境。从形式上说,小巧玲珑,从内容上说,以小见大。牢固地使散文诗保持自己的特色。短小应是散文诗区别于一般散文的重要标志。”(《果园集》中《散文诗杂感》)。小处寻诗,以小入诗,正是散文诗基本美学的特征。</SPAN></SPAN> 向天笑这组散文诗立意是大气的,从《大美青海》题目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诗人却把歌颂大美大爱的主题,在题材上突出了点滴性,在形式上突出了短小性,通过“小”的题材、“小”的体式抒写人生的多种感受与体验,在净化人的心灵方面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以小切入,以小入情,以小悟理,以小见大。正是这组散文诗的美学特点之一。比如:</SPAN>《酥油花》中有这样的诗句:</SPAN>“在塔尔寺,透过美丽的酥油花——我看到的是一只只冰冷的手掌、一张张冰凉的嘴唇,一颗颗火热的心隐藏这些花朵的背后。……我把远道背负而来的情感包袱放下,搁置生长菩提的塔里,然后匍匐叩拜,当我站起来,心空像天空一样纯净、开阔。”</SPAN>诗人以一朵小小的酥油花切入,从藏人的手掌、嘴唇与心的背后,昭示出佛祖的圣洁与善良的人性,揭示出让诗人心空纯净开阔的大美。又如下边的诗句:“</SPAN>多少年前它们从海底升起,现在它们铺满奔赴大海的路上,也许一辈子到达不了大海,可它们像眼睛一样朝着大海的方向张望。我捡起一颗黄河石像托起一座江南的丘陵,一颗颗黄河石躺在我的掌心里,可一座座江南丘陵却永远站在我的心房里,中间流淌不是湖水,也不是黄河水,而是我的泪水,离开了,不带走一片尘土,不带走一点声音。</SPAN>”(《黄河石》)。在这里,诗人以沙滩上光滑、圆润、红的、黄的、白的、青的、小巧玲珑的黄河石入手,以石寓人,阐释出黄河汉子与黄河女人用血与泪书写的黄河人生,其实,宁静也是一种声音。这无声的哭泣,蕴藏着黄河的涛声,蕴含着黄河人一种渴望与呐喊。难道黄河石不让我们沉重吗?难道这不是以小见大的黄河精神吗?</SPAN></SPAN> 此组散文诗美学特点之二:自然恬静,牧歌意绪</SPAN></SPAN> 著名诗人艾青说:“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诗论》)知名诗论研究家吕进说:“散文诗常常是一种牧歌意绪,妙维感触,喜宁静不喜跃动,喜静穆不喜喧闹,它是柔风吹过现代人敏感多情的心灵的风铃发出的一串乐音。”(《中国现代诗学》)由此可见,散文诗常常借时代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抒发诗人内心丰富而飘逸的情绪,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优柔之美,也显示出一种自然、自由之美。因此,自然、恬静与闲适正是牧歌意绪的特点,而散文诗的牧歌意绪就是优美的具体体现。</SPAN></SPAN> 散文诗作家是用双重眼光看世界,一是肉眼,一是心灵之眼。用肉眼看到的世界是叙述性的,用心灵之眼看到的世界是抒情性的即心灵性、主观性的。诗人向天笑很擅长用双重眼光捕捉采撷素材,然后将来自生活的自然恬静景观,打造成牧歌意绪。比如:“</SPAN>青海湖就像一块蓝天掉在草原的深处,她平静地躺在那里。只要有风吹过,定会浪涛掀起,连飞鸟、白云,都随波荡漾,我再爱她也带不走一根水草。多想做青海湖里的一条小鱼,可以在她的怀抱里悠闲自在,似乎不怕有人惊动我的美梦。小小的翅,小小的尾,轻轻地滑行,仿佛在等待日月山那边的光芒,永远也不被人察觉。</SPAN>”</SPAN>(《青海湖》)</SPAN>蓝天、白云、飞鸟、湖水、水草……构成了青海湖多么野性的蓝,多么和谐的绿,在这如诗如画的家园里生存能不产生诗意吗?诗人自喻成一条小鱼,渴望在蓝色的青海湖里放牧灵魂放牧诗歌,把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意绪自然流泻出来,便成为启迪我们灵魂的诗歌。又比如:“</SPAN>几点微弱的星光,几片飘扬的旗幡,偌大的青藏高原早已沉睡,只有我一个人漫无目的行走。我抬起头,看夜空的月亮如你的脸蛋,远远地望着我,我听得见你轻微的喘息,像那堆温热的篝火,伸出红红的火舌吻舔着无边的孤寂。</SPAN>”</SPAN>(《</SPAN>梨花篝火》)</SPAN>目睹青藏高原微弱的星光、飘扬的旗幡和温热的篝火,一部西部野性的风景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此时的诗人面对孤寂,以一种深沉的宁静放牧灵魂,用诗歌向我们释放出无声胜有声的心音。</SPAN></SPAN> 诗人的牧歌意绪在</SPAN>《青海草原》</SPAN>一章中显示得更为突出。比如:“</SPAN>漫步在青海的草原上,我感觉离天很近,抬头就是天堂”,“草根与草根赤裸地拥抱,比伸展的草叶更加舒坦”,“在这青青的远方,思念永远也不会苍老、枯黄,我的爱人生就天使的翅膀,隔山隔水,总在我的身边飞翔。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是最迷人的风景区,她的关爱装满我的行囊”,“在远方,不再天远,不再地隔,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多么和谐。”</SPAN>从这些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新地倾听到诗人真情地倾吐大美青海,我们可以透明地看到诗人真挚地爱着美丽的天堂与和谐的远方。</SPAN></SPAN> 此组散文诗美学特点之三:含蓄舒放,曲径通幽</SPAN></SPAN>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我相信有裸体的诗,便不借重于音乐的韵语,而直抒情绪中观念之推移,这便是散文诗”(《论节奏》)。其实,这里阐述的就是散文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舒放之美。而散文诗的曲径通幽,就是散文诗一般都要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上展开情绪的表达,流贯全章作品的既有现实的线索又有情绪的线索。因此,诗人对细节、情节的选择是诗美创造的关键所在。</SPAN></SPAN> 在《</SPAN>拉脊山</SPAN>》、《</SPAN>拉西瓦</SPAN>》二章中,诗人通过细节舒放,精辟地打造了曲径通幽的诗美意境,并以此方式使散文诗能够于细节或情节中的婉曲展开之中洞悉诗人心灵的微妙体验,从而形成含蓄、舒放的诗美格调,这正是散文诗区别于抒情诗、更区别于抒情散文的重要美学特征。比如:“</SPAN>海拔三千八百二十米,那些昆仑石垒起的敖包,经幅招展,难怪拉脊山下看不到一块石头,石头都跑到山顶上的敖包来相会了</SPAN>”,“</SPAN>多少年后,他会成为拉脊山的一块石头</SPAN>”</SPAN>,</SPAN>“</SPAN>这么多年了,我在诗中与情人相会,若干年后,会成为石头、成为敖包吗?</SPAN>”(《拉脊山》)读着这些看似质朴简单的语言,实则为我们含蓄地展示出拉脊山昆仑石去向的细节,接着诗人一转笔锋,以石寓人,让我们感悟到石头也是有灵魂有情感的,而垒在白纸上的石头,正是诗人心系西部青海的倩影与心灵情绪的直白流泻。又如:“</SPAN>从仰视到俯瞰,我从水中看到了光明,水是可以洗涤黑暗的</SPAN>”,“</SPAN>那么纯净的水也充满了欲望,只要为她的生命打开缺口,就可以看到她让人意想不到的奔放。那种一往无前的冲击动荡山川,仿佛她的生命力永不枯竭,她的怀抱是不喜欢让人沉睡的</SPAN>”,“</SPAN>当泪水变成火焰,站在青藏高原,我的内心满是光亮</SPAN>。</SPAN>原来奇迹是在巨大的落差中产生的!</SPAN>”(《</SPAN>拉西瓦</SPAN>》)。诗人通过对黄河水落差的细节描写,歌颂了水的纯净思想、生命欲望和奔放胸怀,让我们感悟到水的力量如此强大——洞穿灵魂、洗涤黑暗,将血液与泪水变成火焰。</SPAN></SPAN> </SPAN></SPAN>总之,向天笑《大美青海》此组散文诗主题是大美的,语言是秀美的,构思是完美的,美学是精美的。大西北是美的,青海湖是充满诱惑力的,那里是散文诗创作的天堂。我们渴望诗人创作出更多更美的西部散文诗。</SPAN></SPAN> </SPAN> 阅读全文>> |
波兰人虽然苦难深重, 但他们中的杰出人物还是很多。 晓汐提到了居里夫人, 另外还有哥白尼, 肖邦等等。
鲁迅先生更是对波兰文学和波兰作家深感兴趣, 我想他也是有感于当时的中国国情, 想从波兰的历史中发掘出对中国有益的元素。 回到游轮上, 我从船顶上再次远眺格但斯克三联市,来来往往的波兰游客, 阳光下的波兰天空, 万里无云。 一位飞行爱好者操纵帆翼从我的头上滑翔而过, 自由, 轻快, 飞翔, 不正是波兰人民现在的写照? </SPAN> 波兰旅游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