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行僧 于 2007-04-21 07:08 AM 发表:楼 主实行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让背负沉重人口压力的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恩泽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但独生子女政策也造成儿童人格发展小皇帝化、亲情人伦缺失、社会老龄化凸显、男女比例失调等等社会问题,并给某些国家攻击中国人权以口实。成长的孤单如果处理不好,就极容易诱发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产生孤独症,不跟人说话,和外界毫无交流,把自己封锁在一己的小世界里,甚至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等.调查中20~3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组的平均期望子女数大约为1.6~1.7个,仅仅略高于我国现行生育政策规定的生育率(1.5~1.6)。即使未来我国人口政策进行微调,既不可能导致出生率的大幅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社会的福利保障体系薄弱,“上学难,看病贵”。城市育龄青年对再生二胎的第一反应就是“养不起!”而已经进入社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面对“421”家庭结构中的6位老人,其必然结果也是“养不起!” 《南方人物周刊》对话政协委员叶廷芳 人物周刊:您最早对独生子女政策产生质疑是在什么时候? 叶廷芳:我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口号。开始是由周恩来总理传达下来的。当时,他的话很清楚,也说得挺妙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给你一个自由度,一个小孩的话也挺好,两个也不限制。但这还是鼓励性的,鼓励生两个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来城市只准生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作为国策了,我的质疑随之产生:没有经过讨论,也没有经过宣传,怎么就当成国策来执行了?凭一般的想象,两口子生两个,才能保持人口的稳定,而其实,两口子生两个也不可能保持稳定,还会下降,因为有些人不能生育,有些人不愿生育。生一个就更有问题了。我以为执行10年、20年就会停止,可是到现在还不停止,去年还强调要坚持下去,我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人物周刊:为提出这个议案,您都做过哪些调查工作? 叶廷芳:我非常注意观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非独生子女长大后,都特别地勤劳、节俭,容易与人为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好。凡是我见到一个年轻人,通过谈话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我就问一下有兄弟姐妹吗?如果说有兄弟姐妹,那我判断比较准确,我比较欣慰。有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我就会问他有没有兄弟姐妹,他说没有,我就会想难怪会这样。然后,是从自己的孩子观察,我孩子也是独生子女。我是半自愿的,我老伴是自愿的,当然,当时还没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我女儿是60年代生的。我女儿还不是很典型的独生子女,但从外孙来看,因为他很可爱,祖辈对孙辈又特别喜爱,这孩子从小到现在一步步越来越像小皇帝了,虽然我也知道这样有问题,但也阻止不了他往那个方向发展。 人物周刊:但是,您还有没有更广泛的调查呢?比如进入别的家庭进行调查? 叶廷芳:我这不是有意专访谁,我就是社会观察。有时候到国外也观察别人的孩子的游玩方式。比如我在德国,有一次在一个大学讲师家里住,那个讲师有两个孩子,有时候他出去,自己抱一个孩子,后头跟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他在前面走,那个小孩拼命追,我说你等等他,他说不要紧,小孩就要让他学会跑。但是,我们中国父母舍不得让孩子这么拼命地跑,舍不得孩子远远落在后头。从自 阅读全文>> |
没追求就没希望; 人类进取的事业是各尽其能。 失去自我意识,灵魂就不能自主;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进取为后人留下光辉; 共产主义各尽其能的按需分配,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 进化论为德国纳粹党卫军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标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讨论)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鱼洱 于 2009-03-29 11:21:55.0 发表 来自:新华网*发展论坛 > 科技探索; 这---看上去是个哲学问题,实则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广的问题,下面本人先提出一个子问题:: |
今天是爷爷81岁的生日,家人都去老人家庆祝生日。爷爷绝对是有娱乐细胞的人,呵呵,拍了好多照片都好搞笑。你能相信他是一位81岁的老人吗?估计我的新专辑出炉,他也是第一个学会呢。之前几年中,爷爷也参加了我好多场演唱会和歌友会。这次新专辑我倒是灵机一动,不如让爷爷在MV里也和高粱们一起出个镜吧。希望爷爷奶奶身体健康,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会为了你们努力的!~还我漂漂拳!~我也是很有星相的!~~ 我吹!~~爷爷是不是许愿我的专辑大卖呢?嘿嘿 分蛋糕喽爷爷比我帅多了 降龙老头掌!~~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