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虐婴</SPAN>
</SPAN> </SPAN> 我站在“善”的这一边,无意中叩开了“恶”之门,窥见了“地狱”的冰山一角——如若“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我看到非常邪恶的一面。</SPAN></SPAN> 即使我竭力遗忘这罪恶,但记忆却残酷得清晰。触动回忆时,一股燥热的血液沸腾,冲上脑门让人晕眩。想要忘却是不可能的——那种对丑恶的惊醒已经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SPAN> 人在软弱的美化之外,是极其丑陋的!这是我幼年时便有的印象,若是措辞再强烈一点,人便是充满“美德式的罪恶动物”——这亦是我无法赞美人类的原因之一。毕竟,我若是赞美“人类”这种动物,“罪恶者”都将沾光,成了善人。这是我决不愿意看到的后果。</SPAN> 人,不敢承认自己的丑陋。</SPAN> 而我们——中国人依仗着五千年的文明,自称是礼仪之邦,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凡事隐恶扬善,以仁义道德标榜自己,深怕败坏了祖宗,得罪了权威,更是恐惧于社会,惧怕被贴上标签:丑陋的人。于是乎美化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我们都伪装成正人君子。</SPAN> 如此压抑之下,追求光明的一面,显得特别艰难。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丑恶,这也是所有人的通病。</SPAN> 每当想起这事,我便抿心自问:是什么让人如此残忍!</SPAN> 若是再深入,便问自已:人们究竟是怎样对待生命的?似乎善良,似乎美满。但在经历的过程中,我回忆阴暗的那一面,显现出来的便是残酷、残忍,考验着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底线,且近乎天良丧尽。若逃避这一切,不敢曝光,我便觉得自己软弱了;再若尚且隐掩,不敢直言。便觉得自己受着良心的困扰了——我将自己置于一种强迫式的责任感之中,如若站在悬崖之上,这是危险的。</SPAN> 我依然要抗争一次,祈求文明替代腐朽,灵魂得以警醒——我们要更明白“人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与免为他所伤!</SPAN> 应该怎样去呼喊:痛苦、软弱的人啊!</SPAN> 请直面这人性的残酷丑恶、生存的黑暗阴沉!在铁血的事实面前,不要背过你的身子,逃避这精神的痛楚、心灵的悲怆。毕竟我所说的都是事实!它只是在你的见识之外而已。</SPAN> 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SPAN> 无论我阅读哪一种书籍,推崇哪一种文明信仰,它都被视为罪恶。</SPAN> 但在伪饰的社会、伪装的文明中,这种“人性本身与生存冲突的丑恶”是不被承认的;至于“社会的道德家们”则总是在隐瞒掩饰,害怕暴露。哪怕是现在,我若是说起,人们也是惊恐,尔后“社会的道德家们”便要以捍卫道德的底线为名,群起攻之,扣以我“莫须有”的罪名。</SPAN> 谁都在追求光明!我亦是如此。</SPAN> 那么这一切无法被掩盖——事实就是事实!即使是这一刻,那种黑暗残忍依然可能存在,像阴魂一样藏匿着。而这一切的事实都将在我的笔下被赤裸裸地、真实地阐述出来……。</SPAN> 关于这残酷的事实,我是如何接触的呢?</SPAN> 仔细地一想,幼年时翻阅《成语字典》,我看到了“易子而食”几个字!细看注释之下,知道暴君统治之下“人性的灭绝”?或许是,但那种感觉一点都不强烈,且只是淡然,将它当做神话,不曾觉得真实。又或是稍长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知道了为了“孝道”,也要杀人——记忆随即苏醒,让我确信了这事实:虐婴。一时之间,我想呐喊,却发现心中早就埋下了鄙视的种子。</SPAN> 回忆起来,有一些颤抖。</SPAN> 记得那是一夏夜,太阳落山不久,热气退却不少。村民们吃完了饭,挺着个肚子,像往常一样,持着一把大蒲扇,拎出凳椅,在屋外的空地上纳凉……。</SPAN> 长夜漫漫,天气酷热,村人聚在一起自然是闲聊,拉个家常,说个笑话,图个乐,打发一下时间。</SPAN> 自然地,聊天是没有主题,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无拘无束,插科打诨,图个嘴上快活。村民阿猫若是说了一句,那村民阿狗就必须接上一句,大家掺合着,才有趣。若不然,便无聊了。至于我们——一群孩子,则在旁边当听众,或者打闹。若是玩得过火了,那是不行的,会遭来大人的喝斥。</SPAN> 一番说天道地之后,话题越来越少。一则是人困了,另则是大家实在无话可说。但天还没有凉下来,回家还是睡不着,唠叨还得继续下去……。</SPAN> 这时,一位长相出众、容貌姣好的邻村女孩在大家面前走过,引起了众人的注意……。</SPAN> 大家正缺少话题呢!于是有人便打趣,嚷了句:“哪家的细妹子啊!这么靓,当我的儿媳妇好么?““</SPAN> 听见这话,大家笑了,直瞅着女孩子。</SPAN> 女孩子怕羞,农村的女孩子更是如此,哪怕夸她美,脸也红。眼见大家直盯着自己,成为焦点,女孩怪不好意思,扭头一笑,红着脸,飞一般赶紧走了。</SPAN> 女孩尚未走远。</SPAN> 村民们便七嘴八舌头说起了关于她的事,谈论她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以及所有关于她的一切。村民们是爱热闹的,若是不热闹,大家便觉得没有兴趣了。一时间,大家炸开了锅,一会说东,一会道西的,南北掺合着说出一窝粥来。自然而然地,大家都变成了“长舌老太太”“长舌老太爷”。</SPAN> 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兴起,一个中年男人插了句:“唉!这个妹仔啊!我记得她出生的时候,差点被她爹“烫火盆”啊!”</SPAN> 中年男人的话一出口,他的女人便急了,骂道:“你不知死啊!什么话都乱讲!”</SPAN> 大概是禁忌,或者不可说。</SPAN> 一听这句,旁边的长辈也出来喝止:“多事!”这样大家才停了下来。之所以不说,无非是怕流长蜚短,有朝一日传到女孩父母的耳里,惹来怨恨,见了面不好说话。</SPAN> 因着如此,大家才罢了。</SPAN> 初时,我不知道什么是“烫火盆”?但经人说过几回也就明白了。</SPAN> “烫火盆“是一种残忍的虐婴手段,并且这种方式多用来对付女婴。在山村,传宗接代的思想浓厚,生男轻女的情况普遍。至于女婴,在一些人眼里,都是“赔钱的货”。那农村的妇女,若是嫁入思想保守的家庭,连生几胎都是女的,没个带“鸡鸡”的,便只能窝在厨房灶头边,等着挨公公婆婆的骂。这还不够,若是争吵,尖酸刻薄的人还将其视为“骂资“,直捣他人痛处,恶毒得猖狂。加之因家庭极度贫穷,食难裹腹,衣难遮体,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一些父母便狠心,抓住婴儿的双脚,让她脚朝上,头朝下,放在一个盆子里,然后将刚刚从灶底下、尚未熄灭的炭灰取出,一古脑往盆子里倒,将婴儿活活地烫死呛死……。</SPAN> 关于种种残酷的事实。我若是想像,便觉得阴沉了,似乎闻到了尸体的味道,还有那婴儿的啼哭声,令人颤抖——听到生命凄惨的、悲凉的鸣叫声,我们的心应当颤抖。</SPAN> 虽然这事,我没有亲眼目睹,但乡人的言辞是真实的——曾几何时,还常常听人说起,谈论到虐婴的事。 </SPAN></SPAN> 我的记忆是持久的,持久便是痛苦了。因着难以忘却,便时常想要呐喊,发出一种声音。由于记忆的缘故,即使是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人们说过的多种方式。诸如:浸尿桶、灌毒蘑菇之类的。</SPAN> 大概是有了“烫火盆”的先例,觉得太过于残忍了。一些人便仁慈了,担心养不活孩子(大多是女婴),又不敢送人,便如法炮制,拎起孩子的双脚,让她头朝下,脚朝上,直接丢进装满尿液的桶子里溺死……。</SPAN> 至于灌毒蘑菇,大概是没有烈性的毒药。诸如砒霜之类的,一些人家生了女婴,自已养不活、送人又遭拒,当父母长辈的便狠心,上山寻了些毒蘑菇,或者别的有毒食物,拿回家煮了,狠着心肠便往孩子的嘴里灌……。</SPAN> 诸如此类的事。事后,若是有人不识时务,问起孩子哪里去了,便称说:“暴病死了,半夜就埋了”。那人若是识趣,便也无话。</SPAN> 至于其它的恶毒,我至今还有听闻。诸如:孩子生下来没有几天,便丢到山里,又或者丢在荒野路边,盼着有人救她。但“烫火盆“和”灌毒蘑菇“,是确有其事的。毕竟“女孩子”到现在也不过是三十余岁,仔细一推敲,便发现“烫火盆”也就是“文革期间”的事——当时,社会闹饥荒,城市的居民倒还有几两地瓜干供应着,农村则往往菜尽粮绝,饿死过不少人。(这也是我对一些“文革赞美者”恨之入骨的缘故)</SPAN> “女孩子”的父母不是动物,而是有感情的人。可环境却让他们泯灭内心的良知。如此的,那生存环境的恶劣,让我看清了人在非人的环境中如何痛苦。</SPAN> 至于灌毒蘑菇,则有人亲自承认了所为!事情如此:</SPAN> 母亲在村口的小店买完东西。</SPAN> 刚走出店门,看见一头发苍白、衣着破旧的老妇人,手里握着一把砍柴刀,背上扛着扁担,跚蹒着脚步,艰难地走着,要往深山里去……。</SPAN> 母亲看着老人的身影,心中觉得凄凉,便上前询问起来:“叔婆,你做什么啊?”</SPAN> “哦!上山砍柴啊!”老妇人答道。</SPAN> “唉!你都那么老了,还上山砍柴啊!”母亲有些讶异地问:“你没儿子吗?”</SPAN> “有!有!我有三个儿子。”农村老一辈的人是最忌讳别人说断子绝孙,没了香火;即使别人无意间问起,也是忌讳。</SPAN> 一听母亲的话,老妇人家举着三根手头,说道:“我有三个儿子啊!”</SPAN> 风吹着老妇人苍白的头发,已经凌乱,有些凄凉。但老妇人一再举着三根手指头,反反复复地说:“我有三个儿子啊!”</SPAN> </SPAN> “那你老人家还上山砍柴啊!”</SPAN> “唉!怪只怪自己的儿子不贤孝啊!”老人说道:”没一个肯管我呀!”</SPAN> 听这话,端是个明折的人便知道是遇着“不孝子”了。</SPAN> 母亲觉得老妇人怪可怜的,便上前几步,跟她攀谈,说些家长里短、嘘寒问暖的话,心中有些感概。</SPAN> 未了。母亲问了老妇人一句:“叔婆,那你有女儿吗?”</SPAN> “有!有!”老妇人赶紧说道。说完,老妇人叹了口气,愧疚地说:“唉!可惜啊!才出生几天,就怕养不活,上山采了毒蘑菇,煮水灌死了……</SPAN> 听见这话,母亲心里一震,犹如吃了一记闷棍,对老妇人的怜悯之情顿时全无,再也没有聊天的心情……。</SPAN> 面对这一切,我能够说什么?</SPAN> 毕竟我们不愿意面对现实,承认苦厄的环境对人最直接赤裸的压迫,承认内心的丑陋罪恶。</SPAN> 面对如此的倔强,我只能如鲁迅一般,说一声“救救孩子们”。但若是这样,却是荒唐,我只能说一声:“这是真实的往事、真实的记忆”。然后在人们的怀疑声中,选择横站。</SPAN> 我没有权利谴责任何人,只想说:“站在高处,以赤裸的眼光看待人类,人类其实是一种异常残忍和极其自私的动物。而物质上的贫穷、精神的贫穷都是罪过。在一切丑恶的面前,人只能祈求自己的灵魂(信仰)与人格得到升华,变得更加高贵。”</SPAN> 如此体面的话,亦让我自己羞愧——它其实软弱无力。</SPAN> 阅读全文>> |
|
随着本市旅游环境的不断完善,本市旅游业迅速升温,带动旅游纪念品热销。为更好地引导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天津首届旅游纪念品大赛29日上午在天津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大赛是由天津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文联、中国旅游报社、天津日报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与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从29日开始至11月5日,这些作品在天津博物馆公开展示,市民可领取免费票统一参观,并参与投票。 此次展出的作品分为11大类,共计600余件,突出了标志性、纪念性、工艺性、民俗性、实用性。在河北区旅游局遴选的34件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天津赋》竹简。此外还包括以古老神话传说“哪吒闹海”、“精卫填海”为主题创作的系列纪念品,以本市著名景观建筑天津之眼、天津望海楼、马可波罗广场为题材,由水晶内画名家王新年、剪纸名家李强、创意设计师韩海涛创作的水晶内画、剪纸、水晶内雕等作品。 汉沽区旅游局参展的代表作品百余件,其中有以汉沽木刻、葡萄酒、调味盐、海鲜酱制品组成的“汉沽四宝”。还有瓷砖刻画、瓷盘脸谱、根雕作品、生肖盐、洗浴盐、生肖木刻浮雕等。在景区参赛的作品中天津静园提供的作品独有特色。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此次静园精心挑选了静园紫砂壶、静园龙泉青瓷盘、津城静园宋版书邮册、魅力天津锡器盘、津城静园珍藏版明信片、津城静园书签珍藏版共6种纪念品进行参赛。 河东区爱心手工编织中心作品在本市已小有名气,她们此次参赛的作品分为六大类共50件。其中津童系列在挖掘民间工艺的同时,使编织产品艺术化;金彩艺术人偶系列是将中国传统的京剧人物、历史神话人物与中国传统的刺绣、金绣、编织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创作,作品栩栩如生。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