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于 2006-12-27 03:15 PM 发表:楼 主[匿名] 舊時相識 2006-03-12 21:08:34 一一 劉正:《圖說漢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本書有余英時先生作序。 10-22-2005 09:05 PM 编辑 引用 admin 于 2006-12-27 03:18 PM 发表:第 2 楼[匿名] san 2006-03-27 12:01:47 近二十年大陆出版海外汉学文献知见录 汉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就狭义而言,英文Sinology一词,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注重历史与人文,其对象亦大多是中国古代;而就广义而言,“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谓“中国学”,即英文的“Chinese studies"。“中国学”的特点是侧重现实与社会学科。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并不相互排斥。要严格地加以限定,有时反倒不大容易。 但本文搜罗的资料大多为Sinology的范围,所以如久保亨等著作概不收录,而且由于敦煌学等专学发展迅猛,文献繁多,大多业已自成一门学科,所以此类专学文献概不收录,另外,文献收录的年限以近二十年为主,所以早期业已翻译的著作,如加藤繁的中国经济史考证等,亦不收录。通过读书报告附属的这样一个目录,难免挂一漏万,但是若从实用的角度,仍然有着“门径”的导读作用。 第一部分:海外汉学导读型文献 旨在为大家提供了解海外汉学的基本材料,侧重点在实用。所以涉及到早期汉学史,尤其在欧洲古典学的角度讲汉学的文章概不收录。 以下分地区国家举例: 一、欧洲的汉学。 欧洲的汉学有几个中心,如法国、瑞典、德国、俄罗斯(葡萄牙等早期中心不收录)。 1.法国。戴密微在《汉学研究》第一期曾经对法国汉学做了一个大体的描述,在我所见的文章中是最好的,而且他的学术传承身份以及学养,都足以胜任这个工作。 法国汉学的路数从儒莲到沙畹到伯希再到戴密微,都重视对中国资料的掌握和翻译,而且在研究领域上,都比较注重思想史等等,研究的领域比较宽广。 另外可以参考 法国当代中国学 Cinquante ans d'etudes Chinoises en France 戴仁主编 耿升 译 2.瑞典。 瑞典的汉学研究,高本汉确实是一个高峰,而且对中国学者的影响极大。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恰好又是高本汉的学生,虽然文章题目叫《二十世纪欧洲汉学》,但着重谈的路数还是高本汉的语言学方法。 另外可以参考 瑞典汉学史 张静河著 3.德国。 可参考:德国的汉学研究 张国刚著 4.俄罗斯。 主要可参考:俄苏中国学手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 俄罗斯科学院系统最为著名的汉学研究机构有远东研究所、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分所,这三个研究所里都集中了一批著名的汉学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特色,都收藏有大量的中国文献典籍。其中,远东研究所是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学会和欧洲汉学学会中心。著名的西夏学专家克恰诺夫、敦煌学专家孟列夫、秦汉史专家克罗里以及后起之秀隋唐史专家波波娃都在该所工作。该所以珍藏丰富的中国典籍文物闻名世界,其中包括敦煌文书、黑城文献以及各种抄本、刻本等稀世珍品。 二、美国的汉学 美国的汉学,兴盛在二战之后,顶替了法国和瑞典的地位,成为新的中心。当然这个时候的欧陆并非没有大学者,如我喜欢的毕汉斯,还有屡屡被许多书提到的卜德,但有不少欧洲学者后来都去了美国。 美国的汉学,习惯可以分成三期。 我们可以将费正清、李文森看成第一期代表。这个时期的美国汉学,往往多宏大叙述的作品,而缺少细部描述的能力,大家看看费正清的著作书名就可以体会。而且秉承了早期汉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材料利用上局限于西方世界的文献材料,甚至是二手材料,缺乏对中国文化直接的解读能力。当然,这个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关系。但是他们培养了诸多杰出的接班人。 而第二期的代表人物如孔飞力、魏斐德等.我还想不出怎么来描述他们的特征,感觉算是一种过渡吧。再琢磨琢磨。 第三期的人物,如黄宗智、艾尔曼等等吧,他们开始疯狂的进行细部描述。我只能说,过犹不及,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而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是在美国的华裔汉学家。许踔云先生的秦汉研究很见功底,鲁惟一等对其《汉代农业》一直很期待,该书目前邓正来先生已经翻译成中文,北大图书馆有该书。何炳棣的关于人口史的研究,被珂文誉为近20年来他最推崇的四本汉学著作之一,国内已经出版,但他关于农业的研究,国内介绍似乎不多。张仲礼的绅士研究,其成果被艾尔曼广泛引用,颇有特色。张光直先生的考古学人类学著作,国内引进的不少。萧公权的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也已经出版部分。瞿同祖先生关于中国法制的代表作,基本是国内历史系和法律系的必读书目,而且关于清代断代的著作,我们图书馆也有。陈启云对于汉代的研究,尤其对荀悦荀爽的研究,独具特色,国内出版过一些著作,北大中古史中心收藏部分。陈荣捷在国外翻译的大量的中国经典,如近思录传习录等等。房兆楹主要的贡献可能在于编纂《清代名人传略》,该书90年代人大清史所翻译出版,人大图书馆收藏,北大未见。至于余英时、黄仁宇、柳存仁、杜维明等等,就不用介绍了。 可以参考文献 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王璐同学推荐该书。珂文本身是著名的汉学家,其论述也自然有其优点。 大洋彼岸的回声 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 陈君静著 美国战后中国学 王建平, 曾华著 美国中国学史研究 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 朱政惠著 三、周边地区的汉学 主要有日本、韩国、越南、台湾等地的汉学研究。这里主要介绍日本和台湾。 日本汉学史 李庆著(已出三本) 日本中国学史 第一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 严绍璗著 日本的中国学家 严绍璗著 日本汉学研究初探 张宝三, 杨儒宾编 台湾地区汉学论著选目 汉学研究中心编 另外宜参考史语所出版目录,其中罗列的诸多著作,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四、综合性的导读、资料汇编、索引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室,该室在已故孙越生先生主持下,编著了“国外研究中国丛书”。 “国外研究中国丛书”,从基本信息入手,介绍了美国、日本、俄苏的汉学、中国学状况,代表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内对世界汉学的认识和研究。这些成果,为国内汉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是一批值得重视的工具书。其缺点是,有些资料在内容上略显陈旧,对80年代以来海外汉学和中国学的最新发展,介绍不够。即便如此,这些工具书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1994年,该中心又编著出版了《世界中国学家名录》。而今,在这些基础上,似乎又有陈才智先生整理的的电子版(因为其电子文本为禁打设置,所以无法提供打印稿)。 域外中国学十论 葛兆光著 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 胡志宏著 该书对国外汉学一些转变和流派的论述有不错的论述。网络上亦有半部电子版。 国际汉学漫步 李学勤主编 该书的论述并不系统,但是具体的介绍还算比较详尽。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李学勤主编 在当下而言,仍有其使用价值。 国外中国学研究 张良春主编 理想的汉学参考工具书 王民信著 当西方遇见东方 国际汉学与汉学家 王家凤, 李光真著 eng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黄宗智主编 北美汉学家辞典 安平秋, (美) 安乐哲主编 海外汉学研究 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 刘正著 国学与汉学 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桑兵著 台湾公藏日文汉学关系资料汇编 国立中央图书馆阅览组日韩文室编 外文期刊汉学论评汇目 汉学研究中心 另外,部分书评对京都静源的《东西方汉学思想史》评价颇高,但是我还没有找到这个书。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成果译注及刊物杂志论文集 一、译注。 1、 丛书系列。 80年代末以来,国内对海外汉学介绍与研究的力度增强了。重要表现之一,是两套大型翻译丛书的出版,即王元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汉学丛书”和刘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上述两套大型丛书,前者更注重古代研究,称之为“汉学”,后者则更关注于近现代,称之为“中国研究”。 与此同时,中华书局出版了若干套与汉学有关的“译丛”,其中有“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谢方主编),还有“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以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一套10卷(1992-1993)。还应指出的是,关于日本学者的中国学著作,在此之前,中华书局还出版过《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冈田武彦等著,辛冠洁等编,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气的思想 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小野精则一等著,李庆译,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一套3卷(1995)。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当代汉学家论著译丛”,计划出书10种,已出版的有《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鲁惟一(M.Loewe)主编,李学勤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版有“海外珍藏善本丛书”。地方出版社出版的与汉学有关的丛书或单本书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势,如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东方文化丛书”(季羡林等主编,内容包括中国、日本、印度、阿拉伯等东方国家),还有如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一套10册,此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李范文主编,1986);山西教育出版社计划出版“中国文化在世界”丛书;河南大象出版社计划出版“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该丛书似乎已经出版四辑。而几年来一直很流行的还有北京三联出版的“海外学人丛书”。 “瑞典东方学译丛”(新疆人民出版社,杨镰主编)。“‘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时事出版社,1998年1月,黄兴涛、杨念群主编)。“‘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著译丛”(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黄兴涛、杨念群主编)。“‘认识中国系列’丛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颜玉强主编)。 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汉学(中国学)所关心的内容之一,国外的专门研究非常之多,近年来国内的专门介绍亦有相当数量,如乐黛云主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花城出版社,1990~1992年)。还有如刘柏青等编的“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吉林教育教育社,1986~1990)已出版4辑。 还应该特别提到的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两部多卷本大型汉学著作,都已在国内翻译出版。就其分量及水准而论,在汉学著作中堪称佼佼者。此即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英、美汉学家崔瑞德、费正清等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史系列甚至不止一种译文。 2、 单行本。因为单行本大多极为分散,且许多是有台湾香港出版,而北大图书馆收藏,一般的书店并不容易见,所以此处暂略,留待讨论中再细说。 3、 刊物、论文集 国内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世界汉学的介绍,基本上是从资料目录和文献起步,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良好开端。“文革”之后,已知最早介绍“中国学”的出版物是《外国研究中国》(商务印书馆,1978年8月第一辑,小32开本)。当时以“内部发行”的形式出版。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从第二辑开始,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印数达1.9万册之多。到1980年5月,此书共出版4辑。 稍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国外中国古文化研究情况》(1979),但也只出版了4期。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辑出版了《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至1995年停刊,共出版27册。 现在大陆出版的比较知名的汉学期刊有《国际汉学》、《汉学研究》、《法国汉学》、《国际汉学论坛》,其中法国汉学每期都有不同的专题,体例颇为可取;香港的饶宗颐先生主编有《华学》;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有《汉学研究通讯》,另外台湾还出版有《世界汉学》。这些期刊最值得我们初学取材的部分往往在其创刊号,其中往往有不少分量颇重的海外汉学介绍。 论文集大概有《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汉学论文集》(北大出版),《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林徐典编,《汉学论文集》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中研所主编,《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第三部分: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良莠不齐,仅提供两个,但虽明为两个,其实也已经包涵甚多。 北大历史系整理的历史学网络学术资源导航,内有海外中国学一项。相关链接为http://www.lib.pku.edu.cn/is/Navigation/History/Frame.htm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大多为权威汉学机构的官方链接。其中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的网站,内有论文文献检索,其中如经学部分,虽然北大图书馆也有其文字本,但电脑检索自然有另外的优点。 另外,陈才智先生整理的资料汇编,在国内眼下看来,相当全面,网络链接为http://www.cass.net.cn/chinese/s15_wxs/hanxue/index.htm里面有华裔汉学家一览、西方汉学书目导读之书目、西文汉学研究刊物一览、西方汉学家一览、西方中国历史文明研究书目、西方中国哲学研究书目等等。每一个具体点开之后,在网页右下方有一个“点击此处浏览全文”。但基 阅读全文>> |
京都静源 于 2006-05-06 10:22 PM 发表:楼 主 为了学术尊严和学术独立——答旅日学人京都静源君所提之问题 刘梦溪 刘正(京都静源) 静源:21世纪的中国文化发展前景问题,特别是儒家思想在未来社 会中的作用和价值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所 熟知的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提出了“文化中国”概念。刘先生对此有何 高见? 刘:现在又到了一个世纪之末了。上一个世纪之末,人们曾经悲观 过,实际上悲观得也很有理由,果不其然百年之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热战之后,还有冷战。这次的世纪末,人们似乎不那样悲观了,相反 ,对未来充满憧憬。所以才有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纪的作用的问题提出。 我们都不是预言家,未来的事情不容易说得清楚。但文化的传播,是与 国力相辅相成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 文化的影响力必有所增强,应无问题。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的确尚有未 完全成为过去的东西。不过依我个人的看法,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是儒 释道三家的结合体,对人类未来的作用,也必是这三种资源的互生互补 互用,而不是一家 |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小心谨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甚至止步不前,怕中国成为一盘散沙,这是对的,中国是一个大国,有五千年一脉相传的文化,又不能依附于另外一种文化,没有一种文化来引领,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现在有了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以古西腊古罗马为方法制度的,体艺分明的文化来引领,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就能前进。中国解放后一直实行的是俄制‘苏联体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是千古领袖,这是用不变的真理。关于共产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我会在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文化的超越一文中再做解释’现在我们必须改俄制为汉制,恢复道统,中国的道统是道德文化传统,道德又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自由民主体制。世上没有无限制的自由民主,中国是以仁义为核心的自由民主。共产党可改为仁义自由党,或仁义民主党,仁义共和党之称呼,共产党只选一个之称呼,另外之称呼留给其它党之称呼。仁义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论那个党必须牢记儒家的教诲,吾日三省吾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体的自由民主进程,要根据国人遵从最高的道德,仁义道德和遵守最低的道德,法律的程度而逐渐推进。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