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宝贝鱼鱼

https://blog.jinbay.com/peng_12/  复制链接收藏

宝贝鱼鱼个人头像
宝贝鱼鱼
博客日历
«January 202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博客自定义分类
10/9/2009 4:14:00 AM [教育培训] 分享

分享

  父母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清楚的部分可以讨论,但是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示有兴趣,就要让孩子去找那个方面的专家,或懂得的人,让孩子亲自去经历那个世界。比如,如果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也有兴趣在这个领域深造,父母一旦帮不上忙,就要找这方面有水平的人来帮助他。


  父母对于自己没有经验的部分,如果仅凭着推测去教育的话,对于孩子的帮助不会很大。有必要的话,可以向前辈求得意见,多多综合他人的经验,对孩子做决定也大有帮助。孩子会通过父母收集来的实际经验,亲自试验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和适合度,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选择正确道路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加。


  没有比让孩子亲自经历更好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想要学习游泳,一定要让他到水里去练习。只看书,看别人游,或者只看动作要领,绝对学不会。


  如果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通过言语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现场实际体验,亲自看和感觉。比如,要教育孩子关心别人,仅仅告诉他们道理是没用的,要让他参与到奉献活动中去,或者让他体会一次需要关心的滋味,这样,他们会很快懂得其中的道理。


  经历的印象会比言语来得深刻,这就是我在养育孩子们时总结的经验。


  比如我们每年夏天都会参与露营,孩子们在露营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美国人。这些人都很友善,有想法,有目标,很多人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生活,让孩子们见识到了真正的美国生活。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全家都很难忘。

  在露营中,我们也会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家庭的价值观和东方式的思考方式。例如,我们每年都会定下一天为曾参加过露营的已去世的人做名牌,以表怀念。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自我先生去世那年(1989年)的下一年开始,到现在那里已挂了50多个牌子了。


  这样的活动,让我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


  在东方,“我”的概念比较丰富,并不仅仅是指孤立的我,还是上一代和后代重要的连接点。我们将这样的东方文化概念与美国的实情结合,间接地让美国人体验到东方文化,了解东方,从而更了解东方人。我们不仅仅将这样的做法应用在了露营中,在其他的场合和团体里,我们也同样去做。这样努力的结果是,虽然并没有刻意为之,但是我和孩子们在那个露营和其他团体中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作为在美国生活的东方人,我对种族歧视问题很敏感,也很关注。但我认为,只要自身善良、才能出众、谦逊、有奉献精神,这一问题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东岩文化研究所的精神亦是如此,在“探究、学习、奉献”的原则下,让更多人在美国学习到东方文化的精髓,理解东方,也爱上东方。


  我认为在灵魂的世界、在超越种族的基础之前反省我们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要修炼道德,让自己的热情和才能不光用在自己身上,而且能够帮助到更多人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扯远了,回到前面的话题。我觉得,教育并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知识,这个是最初级的教育;更高级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引导,让他的内在发生转化。而最好的引导方式,是不要说教,要让孩子亲自去经历和体验。通过露营、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表演、演讲、资源奉献等来教育孩子,让他亲自经历和思考,我觉得成效显著。


  前不久,三儿子洪柱为了指出国家宪法上的一个政策错误,参加了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当时,洪柱领着他十三岁的儿子一同去了。


  在那个场合,洪柱郑重地介绍了自己的儿子,然后说:“我希望在我子女的时代能够有正确的政策实施,因此,我将我的儿子领来了。”洪柱这样的行为在全社会上引起轰动,还上了当时的新闻报道。


  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很为洪柱骄傲,同时也想起了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参加公司聚会的父亲。

  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和弥足珍贵的。


  当然,孩子经历过后,还要对他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要让他思考:


  “怎样才能把这个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这些经验能给社会什么样的帮助?”


  在学习的时候,也同时考虑如何去应用,这是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育,也及时地将之传达给了孩子和孙儿们。


  理论和实践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这样相辅相成,才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


  我想起洪柱所在的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室里有这样的汉文牌匾——


  理论无实践即无生命,实践无理论即无灵魂。


  这是洪柱担任国务卿助理的时候学生送的牌匾。


  这是我们家的价值观,经过三代流传下来,现在都传到我孩子的学生那里了。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10/9/2009 4:15:00 AM [教育培训] 分享

分享

  子女教育,有时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阶段、发展状态,并保持高度的警觉。同样的方法,环境变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变了,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再有意义的故事,也要挑合适的时机去讲。

  记得孩子们第一天上学时,我让他们穿白衬衫和西裤。周围的同学都是美国人,我担心孩子在他们面前没有信心,所以要他们穿得干净、有品位。想法是没错,但当时却起了相反的作用。由于这样的着装太拘束,在运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无法自由玩耍,也就没办法跟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本来我是希望通过着装拉近孩子和其他同学的距离,结果却南辕北辙。

  当时我总结教训,发现着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场合来选择。后来,在美国生活久了,我渐渐感受到,事实上美国高度崇尚自由性和创造性,有点不拘一格的意味,而我们的这种“韩国式端正”很多时候是不适合的。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让我在很多方面碰过壁,当然,也包括教育孩子这件事。

  再用心的父母,也没法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判断。何况我们生活在国外,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我不断地对这些失误进行总结和反思,花费了很多心思。

  另一个重要的反思是,我不能太看重自己作为长辈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长辈意味着权威和经验,意味着要让别人听自己的。但事实上,在急速变化的多元文化中,这种经验是靠不住的。不把自己当长辈,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这种做法让我在孩子的教育和沟通上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明了。

  我想劝告父母们,一定要丢弃要求孩子“这么做,那么做”的固有观念,同时也要丢弃把孩子赶向特定的方向的强迫观念。

  还是那句话,子女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很特别,都需要我们去特别对待。下次在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通过这么做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明确了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会清晰起来。

  再回到那个着装问题上。由于一开始判断失误,后来我就有意识地根据情况来指导孩子。我那六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同是医学院毕业,我的大儿子经常西装革履;但身为麻醉科专业大夫的二儿子却喜欢穿工作服,即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也是穿着手术服。

  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孩子们都像大儿子一样穿着干净、正式,我也这么要求过他们。但是我认为,应该把这些都看作是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如果我不断唠叨二儿子穿着要正式的话,只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头脑聪明、一心扑在研究上的二儿子哪有时间穿衣打扮呢!

  肯定孩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于他们自豪感的建立很重要。孩子的价值取向从小就有,即使是兄弟姐妹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应该将这些都看做是优点,并从内心去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作用更多在于把握大方向。再疼爱孩子、关注孩子,父母也没有权力插手孩子的每一件私事。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这些选择,跟父母没有关系。

阅读全文>>

阅读(1115)评论(0)

10/9/2009 4:07:00 AM [军事探讨] 分享

分享

  在交际中,人们使用礼貌用语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四有”:

  第一是有分寸。

  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第二是有礼节。

  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第三是有教养。

  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第四是有学识。

  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避”:

  第一是避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第二是避浅薄。

  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鸡猪猫狗,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感到不快。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第三是避粗鄙。

  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不堪入耳。言语粗鄙是最无礼貌的语言。它是对一个民族语言的污染。 

  第四是避忌讳。

  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的类型: 

  首先是对表示恐惧事物的词的避讳。比如关于“死”的避讳语相当多,就是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长生板”等。 

  其次是对谈话对方及有关人员生理缺陷的避讳。比如现在对各种有严重生理缺陷者通称为“残疾人”,是比较文雅的避讳语。 

  最后是对道德、习俗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的词的避讳。比如把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叫“去洗手间”等。 

阅读全文>>

阅读(1025)评论(0)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