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Joyce9012

https://blog.jinbay.com/Joyce9012/  复制链接收藏

Joyce9012个人头像
Joyce9012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博客自定义分类
5/4/2009 10:13:00 P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五四”——九十年前的那个思想超市(2009-05-03 22:25:57)</SP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4ade80100d1og.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SPAN> 五四 多元社会 历史 文化  分类:杂谈 我们不是亲历者,也不是研究者,没有丰富的、独特的资料可供参照研寻。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阅读者、思考者,只能拨开九十年来种种人为的粉尘与迷雾,穿越遥远的时空阻隔,去触摸那个复杂而多元的时代。</SPAN></SPAN>
 </SPAN>
正当中国媒体纷纷专题纪念“五四”运动</SPAN>90</SPAN>周年之际,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拉纳·米德教授在接受采访中回答,自己之所以用“</SPAN>bitter</SPAN>(痛苦、苦涩)”来形容“五四”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因为我认为中国在</SPAN>20</SPAN>世纪的时候,经历了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更加艰难的时期。我主要指的是里面的‘冲突’。从前半期的抗日战争、内战,到后半期的‘文革’等,中国的</SPAN>20</SPAN>世纪是一个冲突的历史,这种冲突充满着你死我活的争夺。……这些经历,足以形容为‘痛苦’。”他认为,那时的中国两大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二者不是并存基础上的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像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有一个“民主”的系统,不同政见、不同政党可以激烈论战,但不会、也不敢试图以武力消灭对方;政党之外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反对这个或者那个政党,但是不反对“民主”系统,因而他们的政权可以和平更替,无需付出“伏尸百万”的流血代价。</SPAN>
米德教授的著述《痛苦的革命: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斗争》(</SPAN>A Bitter Revolution: China’s Struggle With the Modern World</SPA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SPAN>2004</SPAN>年出版。该书围绕“五四”,讲述中国在推翻了长达</SPAN>2000</SPAN>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走向现代国家道路上经历的一系列痛苦不堪、至今尚难说已完成的斗争。次年,米德因为该书获得英国学术著作奖,并被评为</SPAN>2005</SPAN>年度英国青年学者。</SPAN></SPAN>
“五四”是什么?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教科书答案“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还是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者大加抨击的“摧毁中华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SPAN>
百度词条称:“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这种解释,最接近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标准答案,可它传达的是一种单维的价值判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或者说,它就是按意识形态需要加以剪裁之后的产物。而在这些标准表述背后,一个基本的事实被隐去不提,那就是:五四除了推出“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事实上它更是一个热闹的舞台,是各种新思潮和新主义的试验地,就像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可以自由表述,竞相登台。这已经类似于欧美的多元表达了。然而,</SPAN>90</SPAN>年来,“多元”二字几乎被彻底否决和窒息,这片土地再度上演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幕,思想领域被严格地定于一尊,别说质疑,哪怕只是“跟”得不够“紧”,都有可能大祸临头,累及亲朋故旧。无怪乎提起什么是“五四”精神,谁也不敢在钦定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字之外再加上“多元”一词。</SPAN>
“五四”运动,只是反帝反封建,只是“打倒孔家店”吗?这样的论断,无异于盲人摸象,只择其一端,为己所用。对于“五四”,无论过去用意识形态之刀剪裁过后的“高度肯定”,还是一些人的“过度否定”,采取的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剪取“五四”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弘扬,或剪取另一个方面进行批评。比如,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儒家是“五四”思潮之一,文革期间,就有一些人借此号召大众“批孔”,但那只是“五四”的一个方面、一种思想、一部分人的观点,而不是全部。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最为激进的五四参与者是彻底反对儒家的,而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改良中国传统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SPAN>
“五四精神”涵盖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和政治抗议。即使政治抗议,到底采取激烈方式、温和方式还是中性方式,也并没有一个“统一思想”。</SPAN>1919</SPAN>年</SPAN>5</SPAN>月</SPAN>4</SPAN>日那一天,游行学生的目的地本来只是东交民巷,学生们想向美英法等国公使递交“说帖”,表明誓死收回山东的民意,不巧,这天正好是星期日,各国公使都不在。后来,当事态演变,学生们决定改道去曹汝霖家(位于赵家楼胡同)时,作为游行总指挥的北大学生傅斯年极力劝阻同学们不要激动,不要去,可惜他的声音被喧嚣愤怒的声浪淹没,他只好自举大旗率众前进;冲进曹宅后,大家没见到曹汝霖,开始打碎家具、捣毁物品、甚至砸窗打人。北京高师学生匡互生拿出火柴要放火烧曹汝霖的房子,身为学运中坚的北大学生领袖段锡朋加以阻止,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回答:“谁要你负责!”坚持放了火。被捕学生释放返校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如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刚到校门口就被欢迎的同学和邻近居民围住,戴上大红花,一个个高高举起;但依然有“不识时务”的梁漱溟在报上撰文说:“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他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甚至主张学生应该依法受审。《国民公报》社长蓝公武则认为群众的正义行动可以侵犯个人自由(</SPAN>1949</SPAN>年后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副检察长)。而当时非常活跃的学生代表罗家伦,五四运动后迅速进入反思,说自己“过去一年来,忽而暴徒化,忽而策士化,忽而监视,忽而被谤,忽而亡命……”后来赴美留学。游行总指挥傅斯年则更加迅速地与“五四”绝缘了,</SPAN>5</SPAN>月</SPAN>4</SPAN>日那天,大家本来要选举他担任学联主席,可他对暴力行动有些疑虑和不满,在随后的辩论中,一个陶姓学生打了他一拳,从此他与“五四”运动不再有任何关系。</SPAN>
“五四”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包含着多元化的政见、思潮和辩论。一概而论“五四精神”是走入了误区。</SPAN>它对中国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不在于一群学生走上街头,不在于烧了一个赵家楼,不在于它提出了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问出了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如:中国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妇女问题、内战问题?中国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中国如何对待西方政治思想?非西方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吗?中国如何应对帝国主义?等等。“五四”给各种迥异的流派、甚至是尖锐对立的政治思潮提供了百家争鸣的阵地,“它更多的是一个会诊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处方,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容器而不仅仅是某一样东西”;“它的重要性不是因为它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而是因为它对中国道路的各种可能性展开了探索”。</SPAN></SPAN>
因此,雾里看花阅读“五四”,我更愿意相信,“五四”是一个“思想超市”。这个超市原本琳琅满目,后来却被认为只是一副弓箭、一把砍刀了。</SPAN>90</SPAN>年来,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超市里林林总总的百家思想,而且连“超市”经营模式本身也被扔了。至于那副弓箭、那把砍刀所指向的目标如“封建主义”“家长专制”,今天,是弱了,还是强了呢?它所高举的旗帜,如民主,如科学,如反封建,等等,有几个是被真正奉行,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战略、作为夺取政权所必须占领的道德制高点?它所展现出来的“多元表达”,后来成了一元世界,这是进步,还是退步?</SPAN>
袁伟时先生说,今天的任务依然是启蒙,信哉斯言。</SPAN>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5/5/2009 2:20:00 AM [娱乐] 分享

分享

都说娱乐圈负责,但是众明星也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哦,只是往事已经不堪回首了。
 
 
 
 
罗慧娟和周星驰</STRONG>
当年罗慧娟和周星驰之恋,算是较纯情,两人都平起平坐的恋爱吧,因为当时罗慧娟和周星驰都不红,都还在演艺圈努力奋斗的阶段,后来两人渐行渐远,周星驰愈来愈红,本来就没有深厚感情基础,分手并不意外。在拍摄《盖世豪侠》时,罗慧娟与演对手戏的周星驰传出绯闻。因周星星天性花心,二人最终分手。在内地拍摄的《新天仙配》把罗慧娟和台湾当红小生李志奇拉到了一起,说不清到底是感情的力量还是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牵引,戏拍完了,两个人似乎都找到了心中最美的真情,成了恋人。顺便说一句,这算是星爷的两小无猜版恋情吧。
 
 
 
江欣燕是张卫健的初恋情人</STRONG>
江欣燕是张卫健的初恋情人,他对她是“一见钟情”。恋情维持不到四年,因为有第三者介入而分手。那年,张卫健才18

阅读(123)评论(0)

5/4/2009 11:01:00 AM [电影电视] 分享

分享

关于电影
上世纪末期,第三人称视角动作射击类游戏曾一度被《古墓丽影》系列统领天下。精美绝伦的画面配以美貌性感的女主角劳拉让其在不少游戏展上出尽风头,该系列 制作水准在相关游戏领域中已然上升为一个难以触及的高度。几年后,《马斯-佩恩》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局面,游戏将吴宇森式的电影风格以及《黑客帝国》的子 弹时间完美地糅合于一体,并以漫画形式展现过场动画,试玩版在2000年E3游戏展上一经露面便广受界内好评。
如今,将经典的电子游戏改编成电影已经并不新奇。借助令人眼花缭乱并能以假乱真的电脑特效,电影制作者已经完成了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化危机》、 《寂静岭》、《古墓丽影》以及《杀手47》等众多游戏力作均已一一再现于银幕之上,而《马克斯-佩恩》自然也成为了电影公司盘中的下一道大餐。
当20世纪福斯买下拍摄电影版《马斯-佩恩》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主人公选角工作便顷刻间成为游戏迷们竞相讨论的焦点。不过好在福斯慧眼识珠,敲定了形神兼备的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为最终人选,扮演为报妻儿被杀之仇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的重案组警察。当然,美艳又不失狂野的新任邦女郎欧嘉-柯瑞兰寇

阅读(145)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