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回到激动人心的那一天:1995年5月8日晚,天津。
中国与瑞典打成1比1,丁松上场。 远隔千里的丁松的母亲胡妹娣,在电视里见到了6年未见的儿子。 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儿子吗?瘦削的脸,粗糙的皮肤,出奇的冷峻,没有一丝笑容,额头上已然可见几条深深的皱纹。她清晰地记得6年前离家时丁松的长相,然而这一切变化是那么大。自己的孩子一晃眼已显得陌生,做母亲的快要不认得自己的儿子了—— 丁松发球,卡尔松接球入网。卡尔松发球,丁松削了一板。卡尔松拉出旋转极强的弧圈球,丁松一板一板地“海底捞月”。丁松的削球看似柔若无骨,其中却藏着转与不转、上旋与下旋的多种变化……突然,丁松一记正手反攻,低沉而旋转的前冲弧圈球,在海蓝色的球桌上跳了一下飞向卡尔松的腰部那个所有横拍选手最难应付的攻也不是、守也不是的位置,稍一犹豫,那只橙黄色的小球已从卡尔松的拍下滑落地面…… 天津体育馆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惊叫声、锣鼓声,如海啸雷鸣般地震耳欲聋。 面对电视荧屏——这样一个热烈而庄重的场面,胡妹娣的眼睛湿润了。 丁松的妹妹丁力在一边说:“爸爸要是还活着就好了,他该有多高兴啊!” 胡妹娣的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掉落下来,少年时的丁松又叠印在她的眼前…… 松母亲胡妹娣和他的妹妹丁力 少年丧父 </STRONG> 上海打浦桥,一排高大的楼房的背后,有一条碎石块铺成的小路,路边一大片简陋房屋高矮不齐,互相倚着挤在一起,丁松的童年就在这条长长的小路上走过——肇嘉浜路小学、区体校、市体校、市队、国家队…… 8岁那年,丁松进了徐汇区少体校。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胡妹娣去少体校接丁松,随身带去的只是两只自己做的淡馒头,而别的家长给孩子带的都是冒着热气香味的生煎馒头,外加一盒盒五颜六色的饮料。 小丁松对周围这一切似乎什么也没看到,只是从母亲手中接过馒头就啃,又拿起那只父亲厂里发的搪瓷杯奔到茶桶旁灌上一缸白开水,“咕嘟、咕嘟”地和着馒头吃。 “你够了吗?”妈妈问。 丁松“嗯”了一声。 “饱了吗?” 丁松点点头。 经常是这么简短的问答,接下去母子间只是一片沉默。沉默中,母亲感到心疼,心中升起一阵莫名的惆怅。 当时,丁松的父亲是民政局轮椅厂的工人,长期病休在家,母亲在造漆厂工作,两个人全部收入加起来才七八十元,家里还有瘫痪的老人和年幼的妹妹,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少体校给每个小队员每天2角6分点心钱,也只是当时一碗素交面的价钱。母亲对丁松说:“咱们家条件差,你就尽这2角6分钱用吧!”丁松点点头不出声,却把这话牢记心中。几年下来,他每天的点心、零花加在一起从未超过2角6分。 为了丁松,家里竭尽所能。儿子打球,在母亲眼里是选择了一条庄严的生存之路。明天究竟如何,母亲不知道,但她希望儿子有出息。 丁松进入市队,整个中国乒坛正是以江加良、陈龙灿等近台直拍快攻一统乒坛之时,并在几次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以瑞典人为代表的欧洲两面弧圈球打法尚未对我国构成足够威胁。所以,像丁松这样攻守兼备的打法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然而丁松还是用他这种独树一帜的打法获得了1986年全国少年男子单打冠军,当时他在武汉夺冠的场面,给许多乒坛有识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于同年年底进入国家青年队参加在无锡进行的冬训。 在精英荟萃的国家队,丁松的这点成绩是无足轻重的,以至于有一次他行装全部打点好,在出国比赛的前夜,被通知“不要去了”。国家队换上了更合适的人选替代了他。 没多少日子,丁松被退回了上海,原因是有人发现他抽烟,这种习气对丁松当时这样年龄的少年,《中学生守则》中都是明文禁止的,更何况在国家队? 就在丁松退回上海的那一年,丁松的父亲去世了。就像一棵大树顷刻间倒了一般,丁松一下感到恍惚 阅读全文>> |
2009年9月1日,儿子开学了,上浦东花园小(2)班。班主任还是原来的张老师,虽然教室从二楼搬到一楼了,但儿子并不陌生,高高兴兴就坐下来和小朋友玩玩具了。到底是老生,呵呵 新的学期开始了,妈妈也要投入新的战斗,感觉挺有冲劲的。说真的,儿子放暑假这两个月,一个人在这边过得无滋无味的,连饭菜都不想弄,随便在外面吃一点就罢了。现在儿子回来了,想着给他买秋衣,煮好吃营养的,就觉得特别充实。今天上午还花了一个小时在《搜狐。母婴》看妈妈厨房的菜式,记录几个下来,贴到厨房墙上,准备给儿子尝尝。小孩吃饭既要营养,又要口味多变,费心思,幸好现在网络帮手多,向那些不知名的网友致谢!!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