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David135

https://blog.jinbay.com/David135/  复制链接收藏

David135个人头像
David135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0/20/2009 3:24:00 A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正传茶业</STRONG>:"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一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茶道的奠基人,皎然、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娴于注汤点茶,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原文是在《茶经》"三之造"章的末尾,则"茶之为艺"之"艺",应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种茶之艺。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而德为本。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10/20/2009 9:27:00 AM [旅游天下] 分享

分享

满地的包裹,沉重的行李。还有一张熟悉的机票
这一切,是不是意味着我即将离开这个城市,
打拼多年,我如今依然依依不舍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终究我相信:我此次的分离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
我选择了离开,就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尝试,意味着挑战。
年复一年,伴随我的是我朝夕相处的行李们,
还有机场自己匆匆忙忙的身影。朋友惜别不舍得眼神。
似乎一个睁眼闭眼就能决定我的去留,
我的天是属于我的,是我为自己创造和争取的,
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时而废寝忘食,工作不分昼夜,拼命,拼搏,让一个个旺季画个圆满的句号,
时而自由散漫,娱乐不分黑白,睡眠颠三到四,麻将机旁我永远扮演三缺一的角色。
我深知:身边的朋友亲人的照顾,我感受到一种用心良苦。
但是我依然我行我素,愧对一颗心
往返奔波的日子,我麻木的不知道累
因为这就是我这颗不安分的心所选择的生活
没有能力却又不甘于平淡,我日复一日的争取着...
我说我不觉得累,不觉得麻烦,不觉得折腾,你信吗?
沉重的行李已经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我记得那个情景,一个迟到的人,傻傻的发呆。
傻傻的望着眼前匆忙的人群,直到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和无助让我把眼泪咽到肚子里。
因为是要做到坚强,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
 
美丽的浪漫之都,美丽的海边城市,跟你说一声再见吧 跟这个城市所有会思念的朋友说一声再见吧
有爱有恨,有哭有笑,有成功有失败,这就是你赋予我真实的感受,我爱你。
明年我们还会相见。我的理想终究会在你这里实现,请等待吧!
 

阅读(110)评论(0)

10/20/2009 3:09:00 A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SPAN>
新马游记八:娘惹菜里是乡思</SPAN>
李</SPAN> </SPAN></SPAN> 韬</SPAN> </SPAN>
娘惹菜,我在北京接触过。那还是去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开办的一家餐厅,吃了一些马来西亚风味的菜品,其中就有娘惹菜。“娘惹”,是马来人和中国人的女儿,如果是儿子就称为“峇峇”。其实,反映了华侨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的决心和努力。可惜,中国人都长了一副思乡的胃,饮食上不能完全改变,在福建菜和马来饮食习惯融合的基础上,娘惹菜横空出世。</SPAN>
因为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早有华人移民的地方,所以娘惹菜亦是最正宗,我们拜托当地人一定要带我们品尝。他特意帮我挑选了一家价位并不高的馆子,并一再说味道其实很好,只是没有名气,所以价格划算。通过再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发现娘惹菜的做法还是基本中国化的,但是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入馔。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柠檬香兰叶等更成为不可少的佐料。娘惹菜结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但是不同地区还有细微的不同。马六甲以及新加坡等靠近印尼区域的娘惹菜偏甜,因为这个区域的人

阅读(89)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