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新马游记八:娘惹菜里是乡思</SPAN> 李</SPAN> </SPAN></SPAN> 韬</SPAN> </SPAN> 娘惹菜,我在北京接触过。那还是去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开办的一家餐厅,吃了一些马来西亚风味的菜品,其中就有娘惹菜。“娘惹”,是马来人和中国人的女儿,如果是儿子就称为“峇峇”。其实,反映了华侨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的决心和努力。可惜,中国人都长了一副思乡的胃,饮食上不能完全改变,在福建菜和马来饮食习惯融合的基础上,娘惹菜横空出世。</SPAN> 因为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早有华人移民的地方,所以娘惹菜亦是最正宗,我们拜托当地人一定要带我们品尝。他特意帮我挑选了一家价位并不高的馆子,并一再说味道其实很好,只是没有名气,所以价格划算。通过再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发现娘惹菜的做法还是基本中国化的,但是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入馔。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柠檬香兰叶等更成为不可少的佐料。娘惹菜结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但是不同地区还有细微的不同。马六甲以及新加坡等靠近印尼区域的娘惹菜偏甜,因为这个区域的人们爱使用椰子、中国香菜及莳萝菜来入馔;而在马来西亚北部半岛,特别是槟榔屿地区的娘惹菜偏酸和辣,还常伴有干虾酱,因为受到泰国菜的影响比较多。</SPAN> 赶紧上菜吧,毕竟,羁旅中,热饭是一种热切的渴望。我们品尝的有蚕豆洋葱拌江鱼仔、椰浆咖喱虾、剁辣椒炸鱼、黄姜炖鸡、清炒青菜、白菜炒木耳和一碗蔬菜汤。</SPAN> 令人郁闷的是,我们一行人中除了我之外,无人爱吃娘惹菜。虽然和中餐比起来,我觉得这些菜显得平淡无奇。但是椰浆咖喱虾和拌江鱼仔还是给我留下了不错的感觉。咖喱本身很香,加上椰浆来调味,除了增加了另一种香气之外,口感上更能突出和配合虾的甜美;而江鱼仔本身是个下饭的小菜,用洋葱这样很冲的食材来搭配,再加上绵软的蚕豆,就可以大放异彩。</SPAN> 相比菜品,我更喜欢娘惹菜里的小甜品。天气热的时候可以来碗金露。在打碎的冰渣上,拌入椰糖,加上用香兰叶打汁活上米粉制作的小米虾,味道冰爽香浓,十分过瘾。还有椰丝配椰糖米糕,香兰叶米糕等,味道都很浓郁。也有像是汤圆般的甜品,不过并不是煮,而是包了椰糖和椰丝的馅,裹了箬竹叶来蒸,那自然也是很香的。</SPAN> 小的时候,妈妈常开玩笑的说:在外面多吃点,吃饱了不想家。我想,在外的华人们,大家也要吃好生活好,却更要记挂着东方我们古老的家园。</SPAN> 阅读全文>> |
正传茶业</STRONG>:"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一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 |
老家太湖要主办“2009’中国花亭湖金秋旅游文化节暨第八届皖西南山货节”,到省城合肥开一新闻发布会。宣传部的王三保主任希望能多为家乡宣传宣传,相关稿件就发在这期《工商导报。品牌安徽》上。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