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个理财人士的建议,非楼主观点。 第一个理财概念:区分“投资”与“消费”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学经济学的人消费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属于“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 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 乙去买了一辆“奥迪”。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 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再看第二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书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陈老师,我觉得客户甲有点怪。她说:客户甲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300元他嫌贵,犹豫很久,始终没买,但客户甲其实并不缺钱。但有一次,有一个著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教导管理”光盘,6张光盘卖到天价1500元,客户甲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为何¥300演唱票,客户甲嫌贵,却去买¥1500的几张光盘呢? 解答如下:客户甲是将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户甲每花费钱的时候,会先想这花钱是‘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买光盘,这1500元是“投资”行为,它其实没有花出去,它增长了客户甲的知识,让客户甲更有智慧,在未来的日子,客户甲用新学的智慧,会赚回1500元的好几倍,钱始终还在客户甲的口袋。 但购买演唱会的票,是“消费”行为,是给了别人,再也拿不回来了。 阅读全文>> |
大飞的旅游归来,短暂的几句话,就她这次卧底。很感动。 想写点什么,可是开了之后又不知道写什么。知道了他俩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的感觉从来没有过,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不必要的想的东西,可是还是控制不住。 人真的会有报应吗,我在想。 伤害别人真的很龌龊。在这个时候只能用龌龊两个字来形容,毕竟我现在是缓缓。还是生气。 momo的方法,手段,这辈子我都学不会,也做不出来那样的事情,也许凭借这些她会找到好老公,她可能不知道,人最重要的是善良。 丢了善良,被人骂。这样的人有再多的东西也是可悲的。 还有那个伤害我的GJ,开着A4每天在寻找刺激。 过客,这两条狗,都是我生命的过客。 |
今天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在伦敦莱彻斯特广场的迪士尼动画展上给广大动画迷带来了许多“猛料”。除了本站已经报道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汽车总动员2》(Cars 2),《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和《熊与弓》(The Bear and the Bow)相关消息外,拉塞特还谈了迪士尼动画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的作品,包括《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30分钟片段放映,《长发公主》(Rapunzel)和新版《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的相关细节。 关于《长发公主》,拉塞特透露迪士尼版本的《长发公主》将和之前的迪士尼公主动画“大不同”,这将是一部展现女性力量的影片。主角长发公主将会比灰姑娘,白雪公主等迪士尼经典角色“暴力”许多。她的长发将不仅仅是美貌的象征,还有其它重要作用。观众甚至会在影片中看到长发公主像《夺宝奇兵》中琼斯博士用鞭子一样拿长发当“武器”。 而至于《小熊维尼》,这将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公主与青蛙》后又一部传统2维手绘动画。与迪士尼过去20多年产出的低成本制作的维尼录像首映作品不同,这部《小熊维尼》将“高标准”打造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