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19:35
虽然历史上杨氏太极确实来源于陈家,但杨氏太极和陈氏太极不论在外在架势,还是内里的劲路,都有太大的差别。吴氏和杨氏倒是一脉相乘。 为何在传承过程中,吴氏和杨氏基本没有走样,而和陈氏差别这样大吗 有两种解释 一个是杨家把一些难度大需要发力的动作给去掉了,变成了目前的模样 这个解释不通的是,如果只是把难度大需要发力的动作去掉或修改,仍然有很多式子应该和陈氏一样啊,可是目前的杨氏和陈氏几乎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另一个解释是杨家学于赵堡,得到了真正的太极十三式。而这个十三式在赵堡和陈家沟反而失传。 这个解释更不通了,在那个宗法观念及其严格的年代,岂有真正的好东西本宗室弟子不传授,只传给外姓之理 杨氏和陈氏几乎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吗?杨式和陈式不论在外在架势,还是内里的劲路,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完全可以看出是从陈式发展过来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太极拳在练到一定程度后,演练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杨式的连绵不断,绵里藏针.也就是说,练到一定程度,都象杨式的方向靠拢 我发现河北形意拳和杨氏太极拳有如此多的相像,随便找几个式子,河北形意拳十二形中的龙形同杨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虎形同如封似闭都有太多的相似。 把河北形意拳按照杨氏太极的要求慢练,劲法劲意完全能够吻合,而把陈氏太极用杨氏太极的要求去打,劲意根本出不来。 这使我大吃一惊 李洛能学拳于山西戴家,而其传授的形意拳同戴家传授差别很大。 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李洛能创的形意拳下面的传授,不知有多少代了,却都大同小异。 杨家也是如此,杨澄甫传出的大架,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功夫高低,打起来模样到都差不多,都能辨别出来。 按照道理,拳传的越广,拳传的辈数越多,应该变异更大才对。可是偏偏创始者李洛能和杨露禅同他们所学的戴家陈家差异很大,而再往下传,就没有差异了 难道,拳的传承也有基因突变的事情 如果是那样,只有这样的可能 1 陈长兴传给杨露禅东西比陈家沟自己流传的要低几个档次。也就是目前流传的杨拳比陈拳要差。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陈长兴不可能把好东西给外人,而把差的留给自己的宗族子孙。 2 陈长兴是个白痴,分辨不出好坏,把好的给别人,坏的自己留下。可这样,陈长兴又怎么能够学会和传承公认为需要极大智慧才能够学成的太极拳吗 不仅仅太极拳有这样的情况,形意拳也有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解释 最合理的解释 当时的社会极为保守,陈家把二百年只在本宗族内传授的记忆传给外姓,必然有一定的约束条件。 就是一般师门传授,也都对学习的弟子有约束,比如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等等 陈家为维护其利益,最可能对杨露蝉提出的条件就是学会陈拳后不准外传。 受到这个条件的约束,杨露蝉以后收徒时,就不能把他在陈家沟学到的拳原封 阅读全文>> |
分享
XUESU雪夙KGF-II原液修复红血丝、过敏、痘印![]() ![]() |
婴幼儿英语学习的唯一途径 一:母语的习得途径: 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时刻起,就开始和周围的一切进行交流了。大人们也用各种方式与孩子互动着,或是朝孩子微微一笑,或是喜爱地亲一口,或是轻轻地抚慰,但无论哪种方式都不经意间伴随着语言。 大人们对于可爱的孩子们,每天几乎都在重复着相同话语与动作,并且乐此不疲。例如:当孩子还处在婴儿时期,每当他们啼哭时,大人们都会快速地走过去,一边走一边说:“宝贝儿,怎么了?是不是饿了?(或哪儿不舒服?)好了,好了,妈妈来了。哦,不哭了,妈妈抱抱,好不好?”等等类似的句子。相信每一位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 就在大人的行为与语言的配合下,孩子学习并成长着。进而2-3个月开始咿呀学语;4-5个月事能无所指地发出ma,ba;6-9个月能听懂和理解别人的说话,听从大人的指令做动作,但还不会表达;10-12个月开始有意识地发出第一个单词,如爸爸或妈妈;12-18个月能说简单句子,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19-24个月会说儿歌;2岁以后会说复杂的句子... 孩子用12个月的时间完成汉语学习的准备阶段,又用了1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汉语学习的理解语言阶段和表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