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香港电影,点菜!上刘德华!
</SPAN>
百年香港电影的死活问题,正引发一场圈内辩论。 不久前的戛纳,梁朝伟和杜琪峰红了脸。梁朝伟认为“为什么内地女演员能连续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殊荣”这个问题是香港演员“断层”所致,而“香港电影如果不和内地合作就一定会‘死’”;杜琪峰则不客气地反击,“他(梁朝伟)又不是导演,只不过是一个演员而已。其实从来都不是演员来决定电影成败,是创意决定电影”。 上周,《窃听风云》香港新闻发布会上,导演尔冬升再一次提到“香港电影之死”,无独有偶,理由之一亦是“香港演员的严重断层”。细数观众心中的港产男演员,老中青三代明星里,观众买账的还是成龙、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李连杰等;“中生代”也只有吴彦祖、古天乐、陈奕迅撑门面;后面的谢霆锋、陈冠希、余文乐这一批,青黄不接、不成气候;他们之后则几乎后继乏人。 无论站在哪种立场,对于香港电影生死存亡的讨论都离不开明星。这多少反映了明星制度在香港电影土壤中的根深蒂固。演员究竟能不能决定电影成败,也许“表演文本先行”并非一个站得住脚的观点,但放在香港电影的体系中就难说了,毕竟持相反态度的杜琪峰是当今香港影坛中为数不多可以争取到海外资金的导演。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明星制度”就贯穿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史,从投资者到制片方,都深信观众买票入场主要是为了明星。事实上,不光在香港本土,哪怕在内地,香港明星们的影响力也大得惊人,直到如今,刘德华等人的光环仍未褪去。这种“明星制度”对于香港电影的影响比其鼻祖“好莱坞明星制度”还要恐怖。好莱坞的主要流水线是拿剧本找资金、拿资金找明星,香港电影则可以在无剧本状态下直接过渡到拿明星找资金。 对此,尔冬升有一个形象的“点菜论”,“在香港电影最蓬勃的时期,一部电影可以在台湾以两千万元港币买走,后期片商就开始‘点菜’,这部电影里有刘德华或谁我就给多少钱,有点像点菜。现在内地也是如此,什么演员给什么档期,没有人会看剧本,历史在重演。” 归根结底,我们能从香港电影的教训总结出什么。内地的“点菜”现象有泛滥的趋势,别到侵蚀了五脏六腑才懊悔不已.. 阅读全文>> |
编编看到有报友说喜欢海报街拍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惊喜,编编也会努力带给大家更多新鲜的心情!同时也希望大家看街拍的时候不要手软,要发言要拍砖积极一点,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海报网最新欧美明星街拍 (6月6日-6月8日)
海报网最新欧美明星街拍 (6月6日-6月8日) 达科塔·范宁(Dakota Fanning)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 达科塔·范宁(Dakota Fanning)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 达科塔·范宁(Dakota Fanning)也开始加入《新月》剧组了,期待哦! |
![]() 《星际迷航》(Star Trek)导演J·J·艾布拉姆斯(J.J. Abrams)近日对《TV Guide》透露,他将制作《碟中谍4》(Mission: Impossible 4),这将是他与汤姆·克鲁斯继《碟中谍3》后再次合作该系列。 J·J·艾布拉姆斯说:“我感到非常荣幸,汤姆会邀请我以一个制片人的身份重回这一系列参与影片制作。”不过他还没有确认是否会执导《碟中谍4》。 2006年J·J·艾布拉姆斯执导的《碟中谍3》(Mission: Impossible III)以1亿5000万美元成本在全球取得近四亿美元票房,这个成绩和前两集相比并不太理想:《碟中谍1》成本8000万、全球票房4亿5770万美元;《碟中谍2》成本1亿2500万、全球票房5亿4630万美元。不过对中国观众来说,《碟中谍3》还是值得铭记的,因为这部影片、包括主演汤姆·汉克斯曾来中国上海和西塘取景,并把影片的高潮戏放在了这里。 对于《碟中谍4》,艾布拉姆斯不愿透露太多,但表示他和汤姆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今年3月,汤姆·克鲁斯在参加日本一档电视节目时首次披露他将制作《碟中谍4》,当时他还表示希望能在东京闹市区拍摄《碟中谍4》的部分场景。 作者:Nemo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