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朱熹、张景修等宋元名家在内的《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昨天在嘉德秋拍中以人民币1亿零80万元的天价成交。 明代大书法家宋克的作品《草书杜子美壮游诗卷》也创下了6832万元的成交纪录。董其昌的《龙神感应记》,为清宫旧藏,缂丝包首,以4480万元高价成交。《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为朱熹、张景修等六段宋人墨迹,一段元人墨迹。专家认为,此件若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订为一级品实不为过。该作品从 120万起价后即有数位现场及电话委托买家争相加价,随后,场内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当报价至8000万人民币后,一位藏家直接给到9000万人民币,最终,以1亿零80万元人民币成交,高出估价60余倍。 |
导读:不同时代的实木家具有不同的特点,家具欣赏一般从距离上就可以看出明清家具的不同。远处看来,家具欣赏的第一感觉主要是造型和尺寸比例。 “紫檀木有 ‘揩壁皆紫’的说法,即用一块紫檀木在白墙或白纸上一划,就可见一条紫线,可用这个简单的方法来辅助鉴别木材的材质。”昨天下午,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木材专家骆嘉言讲解古典家具收藏鉴定知识,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古典家具的鉴赏之旅。
|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北上留下的剧种,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 北路梆子早期的唱念用“蒲白”,设科教戏讲究请蒲州师傅,也有蒲州艺人来北路搭班唱戏落户的,如十三旦、夫明亮、二奴旦、孙潘安等,足见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的渊源。清咸丰以后,北路梆子迅速发展兴盛,出现了侯俊山(十三旦)、刘德荣(云遮月)、赵玉亭(金兰红)等著名演员。至抗日战争前夕,班社发展很快,名家迭出,仅崞县(今原平)即有班社30多个。后因战乱造成剧种衰落。1954年,在人民政府关怀下得以恢复,老艺人贾桂林(小电灯)、董福(狮子黑)、高玉贵(九岁红)、安秉琪(亚八百)、王玉山(水上漂)等承前启后,培育学生,在山西、内蒙古重建了专业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访白袍》、《四郎探母》、《劈殿》等,同时创作演出了部分现代戏。山西忻县地区剧团的《金水桥》已摄制成影片。 北路梆子的行当分三大门(须生、正旦、花脸)、三小门(小生、小旦、小丑)与杂扮。剧目以反映历史题材为主,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较少。表演艺术以严格程式化与生活气息相结合、豪迈壮烈与细致入微相结合著称。 北路梆子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结构,是七声清乐音阶徵调式,板式有四股眼(慢板)、夹板(慢二性)、二性、三性(有板的流水)、流水(紧打慢唱)、箭板(散板)、滚白以及垛板、引子、起板、导板等。不少艺人在演唱中还创造了许多花腔(俗称“弯调”),为高亢激越的唱腔增添了感情色彩,富有高原风味。曲牌调式多样,分别用唢呐、丝弦或笙管演奏,有的来自民歌俗曲,有的则是佛道音乐的移植。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为“四大件”,板胡为主,二弦、三弦、四弦副之,唢呐、笙管由操丝弦者吹奏,武场由边鼓、手板、梆子、马锣、水镲、小锣、碰盅、铰子、狗娃子等组成。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