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Marsha09

https://blog.jinbay.com/Marsha09/  复制链接收藏

Marsha09个人头像
Marsha09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博客自定义分类
5/17/2009 12:30:00 P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文化大革命那阵,盛行用“忆苦思甜”的方法,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要年轻一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旧社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受的苦,思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一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利用这种方法对青年进行思想灌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记得我大学读书时,校方请了广东顺德县容奇镇一位旧社会的婢女,为我们做忆苦思甜的报告。
   她那悲惨的经历,使我们为她流下不少同情的眼泪。主持者适当配上一阵又一阵的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确实起到令新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对旧社会充满恨,对新社会充满着爱,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
   进行忆苦思甜,立意在于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让工人贫下中农免吃两遍苦,受两茬罪。文化革命的这种指导思想,文革后是被否定了。
   后来媒体披露的一些报道,工人、贫下中农受两遍苦的事实,确实存在的。如某地工人,退休后因生活不保障,又重新为私人企业主挖煤。并且是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用人拉着箩筐,将煤从煤井里拉出来。我在电视里看过这样的场面。
   我们这里有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在解放前为一位姓张的老地主当长工。解放后,从当村农会主席开始,后来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书记,又没有其他生活手段,只好替这位姓张的地主的孙子看果园。
   这些例子,如果论起来,应该属于工人贫下中农吃“两遍苦”的典型事例,但并没有普遍性。后来,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落实了老人的退休保障金,情况大有好转。
对于“忆苦思甜”,开始主要是请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做忆苦思甜的报告,后来发展到深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家中访贫问苦,到条件困难的地区调查了解,各地都写家史、村史,主要是写穷人的血泪史。
   如果本人是地主、富农或资本家的家庭,则写发家史、剥削史。通过这些家史、村史,告诉年轻人这样的“事实”:资本家就是剥削工人发家的,地主就是靠贫农的血汗养肥的,共产党使人民翻身解放,给大家带来幸福。 
  “忆苦思甜”活动发展到最后,就是吃“忆苦餐”,让解放后吃得好一点的青年学生,专吃解放前贫下中农吃过的野菜,体验当年工人、贫下中农的苦难。但有些地方组织得不好,那些学生吃了野菜汤,反而觉得“好吃”。现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转去吃野菜,觉得好吃,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各地在组织忆苦思甜时,也闹了一些笑话。我们村的书记请一位旧社会过来的老妇,做忆苦思甜的报告。这位妇女没有文化,主持者也没有跟她说清楚,只是要她说过去的苦。
我们这里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为饥饿,吃野菜,不少人患上水肿病,死了不少人。这位老妪的丈夫,也因为水肿去世了。
   这位老人跟一帮青年人说的,不是旧社会的苦,而是解放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苦难生活,以及她本人的悲惨遭遇。有一位驻队干部越听越不是滋味,说:“你是控诉新社会,控诉共产党!”才叫她停了下来。
   村里一次忆苦思甜,请善于表演的“坚伯”作报告。他在讲旧社会的苦难时,穿得破破烂烂,手里拿着一段木棒。说他在旧社会,就是像他身上穿的一样,破破烂烂。讲到在旧社会替地主当长工,挨地主的毒打时,说地主就是用这么大的木棒打他。讲到苦难处还放声大哭,引来听众的一阵大笑声。
讲到解放后,他说:“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然后,下去换了一件新的中山装上来继续作报告,说咱们贫下中农解放后,就是穿着这样的新衣服,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的表演又引来一阵笑声。
因为,当时我们什么东西都缺乏,连做衣服的布也要限制供应,按人口发布票,每人每年只发二尺六寸的布票,仅够缝一条裤衩。可以想象得到,中国人当时的穿着,并不怎么体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人造纤维,穿衣难的问题才缓解。
   还有一位“阿莲嫂”,村领导请她做忆苦思甜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说她父亲在旧社会,因为没有土地,深受地主的剥削,为了生活,替人抬轿子,受尽剥削和欺压,解放后才翻身做了主人。
   本来,她的报告没有发生什么误差,问题就出在她作报告后。因为她的嘴巴罗嗦,常常跟邻居吵架。妇女骂架就是两样,一是夸耀自己如何好,二是说对方如何坏,把对方祖宗三代的羞处、痛脚都数落出来。
她与人吵架的时候,对方就拍着手掌,双手撑腰,跳着脚骂她:“不像你爸爸,扛轿夫!人家坐轿你抬轿,汗水流湿无衣换!”这些话都是“阿莲嫂”在忆苦思甜报告中的话,反而成了别人的笑柄。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有所好转,在某个时期,媒体上又提出,不要忆苦思甜,访贫问苦了,应该访富问甜。那些尚未富起来的人们听了这话,就有点火了:“毛泽东那阵子,访贫问苦,关心穷人生活。你们这帮人访富问甜,就是想到有钱人家去大吃大喝嘛!”
   虽然媒体宣传并不是这个意思,但后来的发展却是这样,官员们去大款家大吃大喝,还“吃了一肚子,还要带一兜”,带回不少东西。
   访贫问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最近几年,有所复辟。中央提出要“扶贫”,尽量消除贫困,这些口号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据统计,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只有二千万人尚未脱贫。我想,可以不必“扶贫”了,直接由国家给这二千万人发工资,全国就可以成为“小康”了。这里面,恐怕是有水分的。
   如何证明呢?因为,每到元旦后、春节前,上级就号召各级政府要关心贫困人群,送温暖,让他们过一个祥和安康的春节。这时,媒体上,特别是电视上,就会出现各级领导,带着被子、红包、粮油到下岗工人、贫困农民家里,握握手,送温暖的场面。
   接受礼物的贫困人们就会热泪盈眶,感谢领导的关心。这些都可以归入“访贫问苦”的范围,不过已赋予新的内容。
   给尚在贫困线以下生活的人们送东西,表示政府对穷人的关怀,不可非议。但是,我们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去做一些让他们富起来的工作,你说是吗?
                
——上文摘自百度百科
  
   当有了苦的记忆时,甜就会时时涌上心头。如今的中年人,小时候大概都受过“忆苦思甜”的教育。学校把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请来,给大家讲他们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挨地主欺负的悲惨日子。如下则是作者搜集的一些老图片。希望对大家有冲击和新的思考吧。


田间地头“忆苦思甜大会”在70年代是经常能够见到的。
往往还同时举行批斗大会,斗地主,斗富农,斗坏分子。

70年代常见的田间地头“忆苦思甜现场交流会”。
贫下中农向学生们控诉旧社会的苦,歌唱新社会的甜.现场交流会往往是哭声一片。

雷锋在“诉苦大会”上忆苦思甜。

七十年代初期,在部队,当时是阶级斗争第一
为了不忘阶级斗争,必须经常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早些年间偏远地区的“忆苦思甜”大会(一)

早些年间偏远地区的“忆苦思甜”大会(二)

早些年间偏远地区的“忆苦思甜”大会(三)

早些年间偏远地区的“忆苦思甜”大会(四)
2009年5月18日</STRONG>
</STRONG>
老丑推荐的文章:</STRONG>
一个四岁男孩引起的全球风暴</STRONG>
 </STRONG>纪念分手60天:我那触不到的恋人</STRONG>
离别七年,我依旧傻傻地对你倾诉</STRONG> 爱情无关对错,人与妖都是灵魂披着的外衣</STRONG> 大学生真实情感:一场不敢公开的恋爱</STRONG>
大学生真实情感:我不过是你生命中的过客</STRONG>
大学生真实情感:因为过去一个你,所以现在一个夜</STRONG>
老丑近期新浪博文排行榜</STRONG> 她已习惯,用45°角仰望天空 09.05.17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一
 大学生情感:我不过是你生命中的过客
09.05.11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一
透过《硬汉》,我们是不是真的反思了? 09.05.11新浪-文化每日博文第二
20多个年头,儿给娘的第一首诗 09.05.11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二
追忆那年高考时 09.05.10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三
五月的悲怆 09.05.09新浪-文化每日博文第二
大学生情感:一场不敢公开的恋爱 09.05.09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五
父亲告诉我,母亲节快到了 09.05.07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五
天堂有你,还会寂寞么? 09.05.05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六
实例分析:大学里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09.05.14新浪-文化每日博文第六
离别七年,我依旧傻傻地对你倾诉 09.05.14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八
这种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
09.05.15新浪-情感每日博文第八
那一刻,总理哭了(图) 09.05.14新浪-文化每日博文第九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5/17/2009 1:49:00 P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北京五香鱼  上海叫熏鱼
文/王明军
 
北京五香鱼</STRONG>
</STRONG>
 
    此次北京之行吃了道五香鱼,吃着怎么着都像上海的熏鱼,问过厨房大厨后,才得知做法基本一致;除了北京用鲤鱼上海用青鱼外,其它就是上海制作比北京放的糖要很多。熏鱼本是上海本帮菜的看家菜,又称爆鱼,是江南一带人们非常喜爱的特色鱼制品和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冷拼原料之一。熏鱼也可作炒菜或汤类配料(全家福砂锅),是南方较受欢迎的水产熟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熏鱼制作的最后一道熏制工艺却被民间逐渐舍弃而消失。
北京家常五香鱼</STRONG>

 
    熏鱼的制作在上海如今又演化出冷菜热吃的新招法,口感出奇的优秀,骨脆肉松,汁液咬润,皓齿溢香。吃过此道菜后,大菜整鱼上桌已无兴致,决非夸张。
上海熏鱼</STRONG>

    北京五香鱼,上海叫熏鱼,出处在哪里?应该讲中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源地,鲁菜乃中国菜系之鼻祖。论近代,上海开埠才几年,哪有小辈与长辈争的呢。何况明太祖进京后,北京就有了“八旗熏鱼”。
 
八旗熏鱼</STRONG>

 

阅读(34)评论(0)

5/17/2009 10:52:00 A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云朵般细腻的感觉——水蛋两蒸
 
蒸鸡蛋实在是一道人人皆会的菜,然而按照我们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大音声稀”“大象无形”,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难以把握。
在《神雕》里面,刁钻聪明的蓉儿最能讨洪七公欢心的拿手菜不是美仑美奂的“好逑汤”,也不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而是最简单的蒸鸡蛋羹这样的家常菜。经常下厨的人往往知道,偏偏是那些看似最简单的白切鸡,白灼虾,蒸鸡蛋羹这样的菜肴最考究下厨人的手艺,火候,时间或者刀工稍微掌握不好,往往前功尽弃。
做戚风蛋糕大伙公认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如云朵般轻盈细腻的感觉”,而蒸水蛋,我也追求“云朵般细腻的感觉”
用料
鸡蛋一个,味噌,料酒,油,盐,温水
做法
1鸡蛋打在碗里,加温水,搅拌均匀,水和蛋的比例为1:1,我是用蛋壳来衡量水的。一定要烧开的水晾凉的温水,不能放冷水,否则水蛋会出现蜂窝状
2 放点料酒去腥,放点味噌,油和盐,搅拌均匀。放味噌可以提鲜,若没有味噌,可以放淡色酱油,放颜色重的酱油会影响鸡蛋羹的成品颜色。
3 在装鸡蛋的器皿里刷

阅读(50)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