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hui_0322

https://blog.jinbay.com/hui_0322/  复制链接收藏

hui_0322个人头像
hui_0322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8/12/2008 10:25:00 P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孔子要生在现在多好!

       摘:李里《论语讲义》的学术风格是:把纯学理的深刻理论探讨[记: 这种对大众的经典思想的普及,是将本身的理论探讨做成模块,然后用媒体语言或曰通俗语言包装,就如旧时的说书艺人——好在中国有上千年的说书传统,说书人 也是知识人,以至现在做起来驾轻就熟的——灌输给大众。真要作为理论文本,那得是另外一种体式或包装。这种“百家讲坛”式的“说书”能风行于目前中国,可 能缘于两点:一是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已引不起普通百姓的兴趣,甚至有逆反,西方文化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已显得水土 不服了。二是,电视和网络媒体“作伐”的结果,深一层则是商品经济——媒体人和知识人都要致富的共同目标——所致。学术和理论也能赚钱,这让孔子知道了, 他肯定后悔死了,当时为什么不将言和行分开来,言也可卖钱呀,何至于君子一定就是困穷呢?唉——]寓于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之中,寄寓于可读性与趣味性之中,既不失学术的严谨规范,又有文学艺术的情趣兴致。这显然得力于李里广博的知识结构和他对先秦典籍烂熟于胸的深厚学养。[记: 其实更得力于他强烈的表现欲和超强的记忆力。一般学者做不到这一点。就如于丹也是如此。电视跑火,说电视,房产跑火说房产,城市规划跑火说城市规划,某个 学术观点跑火就说某个学术问题,真可说是知识广博,而实质上是一种“杂烩”,用语言“调料”和记忆“窝铲”,再借电视,网络这个“电气灶”去炒作而已。这 是目前中国完全区别于古代中国,而与世界接轨的全新的知识分子类型,不过不是世界意义的全新,他们其实是爱默生这样的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这样比,有点 高了,但类型差不多——他们的工作就是推销和宣传他人(主要是媒体、政府部门、还包括企业家)所需要扩散普及的思想观念。不过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这样做的 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合法的利益,真可惜孔子早生了2500年,否则,他也不至于自认是“丧家犬”了。鸣乎哀哉……]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8/12/2008 10:27:00 PM [游戏动漫] 分享

分享

     中文名称:自然音乐大全 ---
     资源类型:MP3 版本:160K
     发行时间:2004年
     专辑歌手:纯音乐



     幽幽香菊 悠扬如诗的清新乐曲
     从自然而来的气息 仿似天籁之音 滋润着你我的心意
     这一刻 屏弃现代都市的各种烦杂噪音
     让这 靡靡之音与你共赴平和心境



     01. 夜来香 
     02. 伤痕 
     03. 征服   
     04. 月亮代表我的心  
     05. 千纸鹤   
     06. 我不是你最痛爱的人  
     07. 宝贝对不起   
     08. 当爱已成往事   
     09. 爱在深秋 
     10. 给我感觉 
     11. 容易受伤的女人  
     12. 但愿人长久   
     13. 在水一方   
     14. 恰似你的温柔   

阅读全文>>

阅读(411)评论(0)

8/12/2008 10:21:00 PM [文化-历史] 分享

分享

王维很喜爱空山,喜爱空山的独步空谷和那空谷足音。

如他著名的五言绝句《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不仅有空山,还有空林。

如《竹里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阴阴夏木转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

场景不大,境界自现:

在无人处,能听到人声鸟鸣,能见到一轮孤月。

在无人处听不到人声鸟鸣呢?万灭俱寂呢?

自己也要发出一个特立独行的声音!——弹琴复长啸……

在幽深里,关爱那一点点的青苔,带露的槿叶……

在幽暗处,深情地仰望一轮孤月……

当然,在空山空林里,还可以侧耳倾听那近处娇娇的鸟鸣和远处细细地浣女嘻笑……

这不是一颗真正平静的心,心中还是涌动着对人世对人间企盼的心潮。不是真正的佛家所说的寂灭。否则,就不会有可感动可触动能弹动跳跃的心——诗人的心!

 

心里还是希望有光明,不希望周围幽暗如晦,

希望有相知,即使是不解人的明月、夕阳返照的青苔,都可以是相知,

不希望周围喑哑沉默一片,

希望听到人语响,是温暖人间,有鸣琴能长啸,充满盈盈生机,

幽居隐居,不等于孤灭喑哑萧瑟,

而要自成一种赏心悦意之情境,

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选择、营造,

因此,才能为一点一滴的景象所打动,心灵才能震颤……

 

所以,林语堂才会说:中国每一个人(特别是文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所以,孔子才会“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据说德国汉学家顾彬,就因一首王维的《鹿柴》改变一生,成了他告别福音新教而转向汉学研究的诱因。他的关于汉学的一部著作,书名就叫《空山》,副标题是中国文学中自然观之发展。 顾彬认为早在六朝时代,也就是一千五百年以前,中国文学就有了自然观的完美表露,人们把风景看成是独立的部分,从而探求把握其美。他把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 发展分成三个阶段,而这种自然观的发展又与贵族的生成密切相关。他在书中旁征博引,见解精辟。刘小枫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他们俩是好朋友:一个从西方走向东 方,一个从东方走向西方,殊途同归。诗人北岛说:一个人往往要远离传统,才能获得某种批判能力。

 

而我们沉浸在中华传统中看“空山”,又是别一番风景了。

自然往往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

我喜欢“空山”这一意象,顾彬也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意象,这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表征,要不孔子怎么会说“仁者乐山。”这山是“空山”,空而不空,“空才起大用”。

这有点乱比方之嫌。只是我太爱这一意象罢了。

阅读全文>>

阅读(420)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