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出来的同学都应该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到美国你将有机会与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生活,同样的也一起竞争。每个学校都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有较严格的GPA和论文要求。对于MS和PHD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通常后者要求高于前者。虽然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但是最general的要求是你要在班里的排名超过75%,在美国前50名学校里面学习的同学能够感受到的压力要更大,排名越前压力越大,一旦某个学年没有达到要求,奖学金就没有了。要知道,进入美国研究生院的美国同学,印度同学,韩国同学都和我们一样是他们之中的突出人群,且他们和我们相比具有一个明显的优势:语言优势。 刚刚来到学校,第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说的课本的内容,饺子大概只听懂了10%。虽然拼尽全力的在听,在接下来的几堂课仍然不能够听出个大概,不用说,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于是饺子请教同样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的同学们,他们听懂了吗,回答是也没有。大家都有很大的挫折感。接下来的故事就又象回到了考TOEFL时那样,到处找美国同学练习,看电视,听广播,拼了命的熬几个月下来,才总算能够开始适应了。不过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如果只有学习课程的还有时间训练,如果还有研究任务的,这可就要影响到GPA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克服语言这个问题(至少上课能够听懂大概)会影响到PhD资格考试。 这里强调一下,尤其对那些已经具有硕士学位的同学们,很多学校会要求你在第一年就通过这个考试,如果通不过的话,你的funding就没有了。所以第一年对于已经具有硕士资格的同学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因为你的老板很大的可能性都已经定了。MIT BBS上关于没有通过资格考试被开除的例子不少,大家可以自己去查看。 以上信息由美国EducationRen教育网整理(https://ww2.educationren.com) |
以前在国内从不喜欢喝茶,在国外学习,偶然拿出父母给我带去的一小盒龙井,慢慢喝来竟然品出了一丝甘甜与清新。很多时候,出了国才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了中国元素。 在上海时喜欢妈妈摆在沙发上田园风格的沙发靠垫,书架上洛可可式的像框以及一些西式的小摆件也使我的小房间显得挺“洋气”。到了国外,却喜欢把自己的房间打扮得中国味十足。门上贴了红红的“福”字,墙上挂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以及一幅中国字画,虽在异国,心里觉得离自己的文化很近。 以前看一本书,说留学生扮演着四种角色——学生、外国人、年轻人以及本国文化的传播者。现在看来真的是如此。周围的同学对中国武术很好奇,好几次问起太极拳的打法。我在国内从未学过太极拳,于是下了决心在大学的体育课报了一个太极拳班,跟着体育班聘请的中国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了几个基本动作及招式。现在再被问到太极拳,我就会演示几个简单动作,使身边的同学对太极拳和其他中国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一个“大愚读书会”,由是当地中国学者、华人自发成立,定期由学者导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或当代中国有影响的重要着作,随后书友们就专题内容相互交流、讨论。我也是这个读书会的成员,只要课余有时间就常去。《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着作在异乡读来,有一种新的启示与感悟。 一个人在外学习,这诚然是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有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这段异乡求学的经历让我有机会重新发现、探索并回归到自己的文化,真好。 以上信息由美国EducationRen教育网整理(https://ww2.educationren.com) |
中国菜好吃,世界公认。但在这里,想亲手做顿像样的中国菜,却常常遇到说不出的尴尬。第一次产生这样感觉,是在与房东老太太打交道的厨房里。那时,我刚来美国,住在一位八十多岁老太太家里,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晚上回来自已做晚饭。老太太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中国人,很好奇。一见我进厨房,她便过来聊几句。并看我做饭。有一次,我正用国内带来的大菜刀切菜,她过来与我聊天,我边切菜边聊,打手势时,手中菜刀不经意一挥,老太太立刻连连后退几步,直用手挡头。以后她再也不敢在我切菜时近前。 坐上锅炒菜,油还没烧到火候,老太太已是又开门又开窗。我只好赶紧把肉片扔进锅里又续上了水。此后,我只好中午在食堂尽最多吃;晚上回来好歹煮点面条算是晚饭。实在谗炒菜了,也只能不等油热就将切碎的肉菜一股脑都放进锅,刚一听到哗哗声就赶快浇水。 老太太看过几次后,恍然大悟地对我说:我知道怎么做中国莱了。中国菜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切成小块儿放进锅里一混就成了。 听了这话,我心里暗暗叫屈!可是,也没法儿跟她解释。 不仅如此,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有种“特异功能”,闭着眼睛能识出中国人。正是这种“特异动能”,让我更不敢轻易动手做中国菜了。 在一大学附近的公寓楼住过几年,这里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家庭。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论何时走进一个中国人家,迎面扑来的都是一股炒菜味儿。日积月累的厨房油烟早己沾在四壁和家具上、渗入地毯里。平时不是用餐时间,这些油垢经久地散发着淡淡的炼油味儿。一日三餐新的煎炒烹炸又锦上添花。尤其冬日里门窗不开的日子,这些气味有足够的时间先在房间内潜入毛发、 沾上床上的被褥,壁橱内的衣物,然后再丝丝向外渗透,飘出门缝,弥漫于外面的楼道。有时,刚一出电梯门,闭着眼睛就可凭着鼻子里飘过的油烟味儿做出判断: 这里住着中国人。 这种气味儿也在许多场合无言地宣告着中国人的存在。 好吃是一回事儿,油烟味却令人头疼。 常听一些崇尚健康饮食的 “老外”朋友说中国菜是好吃,就是里面的油放的太多了,让他们望而却步。为此我有意观察了一下西餐的制作。其实一盘中国炒菜中放的油量并不比一道西餐凉拌沙拉放的油多,关键不是量而是用油的方式。西餐中多用凉油,且大多混在食品之中再多也显不出来。尤其是那些甜点,简直就是由脂肪、蛋、奶、糖堆起来的,但表面看来并没有油多的感觉。而中国菜恰恰相反,-盘炒好的菜上台前往往还得特意淋上“明油”以示“油汪汪的”。另一方面,国人多讲究爆炒,锅要烧红到油入锅要“吱儿”冒青烟,菜下锅“哗哗”作响一爆即成。显然,中餐生出的油微粒,钻进头发里,皮肤、衣服上,家里墙上地毯里,其散发着异味很难除去,就不足为怪了。 住在“老外”公寓里,也让人不敢动手做中餐。老外设计的公寓,客厅、书房、主卧室、次卧室,卫生间都一下好几个,却偏偏不单独给厨房留个好地,不仅厨房塞在客厅一角,而且连堵断墙也没有,更别指望厨房有通向外面窗户了。一般的抽油烟机在油烟滚滚的中国烹调面前形同虚设。那千滋百味的油烟不向客厅和整个公寓弥 漫又去何方? 住在这样的地方,就是心里很想吃中国莱,一想到那些尴尬,也就不敢动手,只好用水煮煮了事。 以上信息由美国EducationRen教育网整理(https://ww2.educationren.com)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