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Arthur912

https://blog.jinbay.com/Arthur912/  复制链接收藏

Arthur912个人头像
Arthur912
博客日历
«January 202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博客自定义分类
4/28/2009 12:51:00 A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下文刊发于本周旅游时报,初稿呈上,欢迎关注.
如需转载,请电邮告知:beulah2@sohu.com 吃咖啡的总是要归于吃咖啡
经典上海味道的复活
  
    “油条的啥地方顶好吃?”
    “麦乳精哪能吃顶好吃?”
    当周立波贼特兮兮地在《笑侃30年》的舞台上发问时,台下回应他的是老中青三代上海人异口同声的准确答案——头头子、干吃。
    上海人管吃叫“戳机”。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石库门的前后厢房、亭子间里盛产“头颈极细,只想戳机”的少年。下馆子?那是连吃年夜饭都享受不了的奢侈。至于习惯了咖啡香的老克勒,那真叫“罪过”啊,偷偷摸摸到闸北区的通源粮油商店买点咖啡渣过过念头。
    然而,吃咖啡的总是要归于吃咖啡。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新上海滩时,“吃”之繁华开始复苏。法国人乔治·迪郎曾经说过:“思想的微妙可能根植于口感的敏锐。”于是,这老克勒的精神,借小资、中产之类的新躯壳还了魂。即便是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依旧龙虎精神。
 
中餐馆:老上海名流齐齐捧,南北大菜打擂台
    对国人而言,促成生意的几乎都是在饭桌上。老上海也不例外,社会名流吃的雅兴促进了城市饮食文化的发达,催生了中餐馆之繁盛。
    杜月笙最爱吃德兴馆的生炒圈子、糟钵头。枭雄和英雄一样不问出处,那么蹩脚的猪食材就这样红遍了上海的本帮餐馆。
    金刚文化之外的红粉文化呢,则是由女明星带动的。美心酒家的云腿青鱼饺、紫萝金针菇吃得阮玲玉粉嫩娇美。上海女人纷纷效仿时,“美食上的大S”就诞生了。
    德兴馆是本帮菜,美心酒家做粤菜,上海人在饮食上的海纳百川从那时就有了模型。随着上海埠口的开放,各地菜馆云集沪上,南北大菜应时迭出,好不热闹。其中不少老字号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响当当的牌子。
    本帮名馆有上海老饭店、德兴馆、绿波廊;徽帮有大富贵、逍遥酒楼;宁帮有鸿运楼、状元楼;广帮有杏花楼、美心、新雅、珠江;锡帮有老正兴;苏帮有大鸿运、老松顺、五味斋;京帮有会宾楼、悦宾楼、燕云楼;还有扬帮、豫帮、川帮、闽帮、杭帮、潮帮、湘帮等等,上海人真是口福不小。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各帮菜系在上海轮番坐庄,几乎每隔五年就兴起一种“吃潮”。比如说近5年就是川湘黔的天下,以前“不吃辣”的上海MM一个个都成了“非辣不吃”的 “辣妹”。红粉文化也就跟着阳刚、泼辣起来。“粉蒸肉们”一旦裹上辣椒粉,到了张爱玲笔下,又不知该是怎样一种风情了。
 
西菜馆:八国联军分庭抗礼,老克勒应运而生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随着洋人为上海带来了西菜。上海人一开始,把西餐叫做“番菜”。古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看待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习惯给个别称,把东方叫“夷”、西方叫“番”、北方称“胡”、南方称“蛮”。因此,不管是做意大利菜还是法国菜的餐馆,统统叫番菜馆。等到开明些后,也开始有了西菜馆。
    在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和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等常住洋人VIP的老饭店中,都附设餐厅,聘有来自欧洲的厨师。接着,一些允许“高等华人”入内的西人总会和俱乐部的餐厅里也开始供应西菜了。
等到上海的高端人士接受这一潮流后,洋人就闻到了商机。法、英、美等国侨民陆续在租界上开了几家西菜馆。同时,以吃西菜、听爵士、喝咖啡为代表的老克勒文化也开始成为主流。
   “吃大菜”固然时髦,但上海人面对半生不熟的牛排、厚腻的沙司、冰凉的生菜和咳嗽药水一样的洋酒,还是无从下口。以一品香、晋隆和大西洋三家为代表的改良型西餐馆便应运而生。
  餐厅的装修维持西式,墙上挂欧洲古典油画,餐桌上放烛台和鲜花,餐具用刀叉玻璃杯,采用分食制,管侍应生叫“西崽”。然而,菜式方面却糅进了中菜常用的原料和烹饪方法。
  上海西餐的第二繁荣期是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到川滇等内地的上海人大批回乡和美国军队到达上海,西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里边供应的西菜中国味道越来越浓,西餐彻底在上海本土化了。
如今的上海在餐厅上依旧是“八国联军割据”的场面。法国、意大利、土耳其、墨西哥甚至希腊、印度、摩洛哥等等,简直可以画一张世界地图了。与这些洋餐厅分庭抗礼的是德大、红房子等一些老牌西餐馆。力挺它们的主要是老克勒以及崇尚老克勒的年轻人,还有就是把这些餐厅当成景点的游客。
 
小吃:低级职员的工作餐,弄堂百姓的草根美味
    上海人在吃上是不兴势利的。小吃就和大菜一样,虽不登堂入室,在马路旁边也是生生不息的一番好景致,其包罗万象的调调与大菜绝对是“一家门”里出来的。
    正如徐正才在《锅台漫笔》中所言,“上海的风味小吃,可谓集全国之大成”。1843年上海开埠后,各地商贾纷至沓来,名流大亨们可以去泡西菜馆,老百姓也是需要满足口福之欲的。
    上海小吃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种多,制作精,点心的繁荣最初脱胎于大排挡。当时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4/28/2009 2:20:00 AM [健康生活专谈] 分享

分享

古人认为肾开窍于耳,故耳大是肾气健的征象,肾气足则寿长,所以欲想长寿健康,护肾很重要。



  民间一向把耳朵大作为有福和长寿的象征。现代医学观察表明,耳大与长寿确实有一定关系。



  医学工作者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








  人们往往将耳朵大和寿命长联系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寿命公式:算你能活多久

  一是耳大者肾气健。古人认为肾开窍于耳,故耳大是肾气健的征象,肾气足则寿长,所以欲想长寿健康,护肾很重要。



  二是寿命长者耳朵长得大。现代研究认为,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成年后虽然全身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停止了,但耳朵却是惟一的例外,它一辈子都在不断长大,平均每10年长1.4~2.2毫米。虽然其增长的速率很不明显,但确实是在增长的,这与身体的器官有一定关系。由于耳廓的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长,因此老年人的耳朵比青年人的确实要大。从这个观点看,长寿者并非是耳朵大了寿命才长,而是寿命长了耳朵才长得大。

阅读(118)评论(0)

4/27/2009 10:56:00 P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美国旅游形象大使-陈慧珊
</STRONG>
      </STRONG> 陈慧珊出生在香港,很小的时候全家移民去了美国,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因此,当地都算是她的半个家乡了。

      </STRONG> 屏幕上的陈慧珊说话似乎永远都不紧不慢,却如涓涓细流渗入他人的内心;稳重端庄中又不乏青春活力,绝不呆板;她的相貌并不傲视同侪,既无梁咏琪的清纯,又无舒淇的娇媚,但气质里却自有一番风韵,绝不流于媚俗。她的大气,也许就是美国邀请这位优雅智慧的华裔女星担任旅游代言人的原因吧。





       08年旅游大使港姐—高海宁
</STRONG>
      </STRONG> 香港小姐评选是香港年度的重头戏,不少明星都是港姐出生,港姐代...阅读全文>>

阅读(67)评论(0)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