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Frank0312

https://blog.jinbay.com/Frank0312/  复制链接收藏

Frank0312个人头像
Frank0312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5»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博客自定义分类
6/6/2009 1:05:00 P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一、现象:顾家让中国人穷上加穷   
            中国人由于所在的国度,至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文明对应下的熟人社会的格局,政治的力量过于集中和强大,社会自治的严重萎缩,因此,不得不顾家。家成了抵抗社会风险的港湾。也因此,中国人在经济上,将所有的金钱和资本倾注于自己的家,而不愿亦无力为社会、为他人付出一丁点,所以,中国人不得不自私。   
            家是一个远离“王法”的地方。而在各自的家中,由于有了血缘关系,所以就没有了对、错之分,一切都好说好商量,一切都可以和稀泥。因此,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无法培养出独立的社会人格,故中国人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我们受了委屈,采取的办法往往是“撒娇”,因为有家长的庇护;一旦这种庇护不成功,很多人的心理防线就会彻底崩溃,有的以至走上极端,因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撒娇:中国式自杀的原因》。   
            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反映的就是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年头的南方雪灾让人产生了很多思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的思考。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为世界“打工”的国家。“打工仔”、“打工妹”们之所以每年逢年过节花光积蓄,其错误就是顾家,或者一定要回家。中国人将所有的劳动所得都花费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在回家的路上了。   
            没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对“国家”的态度就只能冷漠和不负责任,就只能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建设自己的“私家花园”上,所以,“国家”分离成为了“国”——“家”,两者属于一种完全叛离的关系,以至“国”沦落成了“家”谋取私人利益的手段,所以成就了“家天下”的政治形态。    
            二、分析:“家”是套在中国人身上最沉重的枷锁   
            在拥有发达、成熟文明的国家中,中国人是最依赖于家庭、家族的。很多著名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除了费孝通的“同心圆”理论外,德国大思想家韦伯把中国形容为“家族结构式的国家”。费正清在其名作《美国与中国》中这样论述中国社会的本质:“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强堡垒,并由此汲取了力量和染上了惰性。”   
            “中国家庭是自成一体的小天地,是个微型的邦国。从前,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个人,家庭才是当地政治生活中负责的成分。在家庭生活中灌输的孝道和顺从,是培养一个人以后忠于统治者并顺从国家现政权的训练基地。”   
            根据上面的理论,以及本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本文必须得出的一个让人非常反感的结论是:“家”是套在中国人身上最沉重的枷锁。然而,有意思的是,很多学者却认为,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文化因素是儒教的“家族伦理”。这种观点之所以形成,完全是避重就轻的结果,它忽视了资本主义在全球渗透的历史,以及资本自身的本性和“规律”。   
            这里必须交代一个话题: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在西方兴起,而不是在东方?答案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上面提及的韦伯的观点。他认为新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必定成为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活态度普遍的发展。可以想象的最有力的杠杆。”   
            韦伯强调,新教伦理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其形成阶段的发展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源于新教宗教信仰的某些伦理要求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需的经济动机模式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著作中,韦伯虽然强调了“思想在历史变革中所起的独立影响”,但是它并不否认“新教同样地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就象一些学者所论证的那样,知识学、科学(技术)之所以产生于西方,乃历史的偶然,这种偶然造就了西方的独特文明。按照这种理论,儒教的“家族伦理”同样应该属于历史的偶然造就,它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同样是不沾边的。亚洲“四小龙”之所以崛起,最终的动因仍然只能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移植。由于结合了它们自己的文化因素,才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四小龙”模式。   
            为什么本文强调“家”是套在中国人身上最沉重的枷锁呢?为了偷懒,特别引用本人以前的文章《孔子:天下第一顾家男人》论说如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中,宇宙天地万物的中心就是“家”,而“家”的中心就是“家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根据这个“原点”构筑起来的一个圆圈,小圆圈逐渐扩展为大圆圈。这种人身直至人格的依附关系,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全部意义。因此,西方人往往对此颇不以为然,如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访问中国后得出的结论为:“孝道以及对家庭的重视也许是儒家伦理学最薄弱的地方。它是儒家哲学体系惟一的严重违背常识的地方。”   
            罗素不愧是伟大的哲学家,他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6/6/2009 3:52:00 P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满族饮食中的鹿</STRONG>
 
     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满族以其强烈的进取精神及兼收并蓄的包容力生息繁衍于关东的白山黑水之间。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开始到满文的创制再到建立起庞大的满清帝国,满族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重大贡献。
    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这其中既有融合满汉饮食精华的满汉全席,也有现已风靡华夏各地的满族传统食品——火锅,当然也少不了寻常百姓日常使用的家常风味及面点小吃。
    满族的重要主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指馒头、包子、黄米团等面点的统称。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食品,饽饽的样式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做法也各异。春天吃豆面饽饽,原料为大黄米或小黄米,将米浸泡后磨成水面,蒸熟折成卷状,同时卷入豆面,亦称“豆面卷”,满语为“萨其马”。夏季吃苏子叶饽饽,用黄米面蒸成糕,取出作饼,包以苏叶,内裹小豆,热食冷食均可,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秋冬季节则做粘糕饽饽,说道粘糕饽饽我要向大家好好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粘豆包了:粘豆包又称黄米团,至今为止,东北的满族

阅读(81)评论(0)

6/6/2009 12:44:00 P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成都公交火灾危难时刻群众才是真英雄
冬歌(原创)
  六五成都公交火灾事故惨烈画面借助成都网友的高节奏迅速传遍全国,一辆公交大巴居然挤进了120多人,火灾如此迅猛,90多名乘客包括76名伤者怎样在数十秒钟内脱离死神的拥抱?经过媒体和目击者的努力,群众冒着熊熊烈火以及汽车随时爆炸的危险救人的感人画面逐渐浮现出来。这是四川大地震后,四川人民再次向世界展示出舍己救人的英雄群体形象。
   我们知道119救火车赶到的时候,用了最短的11分钟,但是他们赶来时从车里救人早不可能了,只能灭火了.奇迹就是周围的普通老百姓创造出来的,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英雄。
   下面是冬歌摘录的各家媒体报道:
*第一个向119报案的人,始终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事发时他坐在154路公交车上,和出事的9路公交车几乎并行。“火烧起来也就一分钟时间,想下去救都来不及了。”他说,整个154路车上的乘客都在流泪。他拿出手机,急忙给119、120打了求救电话。公交车起火后,路边群众纷纷扑上去灭火救人。他看见一位货车司机拿着大扳手去砸9路公交车门,“但每砸一下,就有一股火喷出来,没办法救人”。等他跳下154后,看见从公交车上逃出来一位大爷,背部全被

阅读(61)评论(0)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