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献兵| 我所认识的吴立民(顽石)
幼时我认识的吴立民是个土生土长的临海土著。他是我父亲的棋友,两人每天不大杀三百回合不会歇,每次两人都要悔棋,为了落子无悔两人会挣的面红耳赤,拍案而起,推盘抗议,我的母亲就会从厨房出来劝说调解,推迟开饭时间,让他们排棋再战半个小时再开饭,有时候我们遇上就会在边上做裁判,监督双方不能悔棋,不许作弊,直到赢者畅怀大哈哈,输的不服约下饭后或明日再战。 我的父亲1988年退休后接下了舅公的裱画技艺是个裱画师,吴立民常常有画拿来请父亲裱托,从而知道他还是个画家。记得他画的最多是大公鸡,有立于山石清晨唱啼的、有在林间觅食的,画象逼真、意趣横生,山水舟葺、空氲磅簿、气象深远。母亲尊敬的称他吴先生亦或吴老师,我们都叫他吴叔。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他裱了一批画,说是拿到黄山去卖,担因售卖的不理想,半个多月后送来了几幅画以作裱资,父亲絮絮叨叨了很长时间,常言亏了宣纸钱,以至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我家的厅堂客卧的墙上都挂着吴先生的画,我也空闲时常常以此为本描摹,至今依然。 我父亲1999年因病去世后,与吴叔没了联系。2000年后时再次见到吴叔时是在临海古城紫阳街他的“耕月斋”画室,谈到我在做桼艺,他说自己也做过桼工,对传统生桼工艺十分了解,我就好像遇到知音,谈桼论艺,相悦而成莫逆。吴叔依然是那样喜哈哈的顽童样态,看他的画已经不是原来的风格,氤氲尤在,但多了许多空灵的意境,逸笔草草,画势但见奔腾磅簿,山在水墨酿成的气氲里隐现飘忽,草木希疏已然隐去笔法而不见,山已不见山矣。但却又见山壑依然于氤氲间雄壮屹峙,似乎山更高,野更阔,山水迢迢若万里,山峰叠巅入云天。都说画如其人,吴叔若何? 以后随着交往日久,伴随他上海做笔会,杭州中国美院搞画展,北大百年讲堂做画展等等,了解渐深,吴叔也是个历经岁月蘑难,一生筚路蓝缕,或因政治的,或因性格的种种而幼失孤持,父母均毕业于民国教会学堂之江大学,皆为先国时期国家之精英,亲生母亲黄敏敬女士系上虞名门望族,曾随蒋夫人宋美龄为抗战摹捐于各地及海外诸国,战后移居台湾。上世纪中期战乱为保吴叔平安童年即寄养临海乡里,虽历经贫囧与父母天各一方却依然受父母遗传喜爱绘画和音乐,罗曼.罗兰的励志文学《约翰.克利斯朵夫》,肖邦的音乐《命运》始终是他一生的至爱,不管到那都要带在身边。他常说“是克利斯多夫不畏命运之艰辍,努力向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激励着他度过了少年时期的艰难。”都说苦难和囧境最能使人觉悟生命的本真,简单和纯粹最能够使人心手相通,从而使心灵的情感和期望通过手艺直捣心慥,他的画可能恰好的印证了这句谚理。没有象现代“科班”出身的画家水墨那样讲究布局,上下左右的比例和协调,笔笔精到的考究而显的生硬和死板、满溢和局龊。他的画韵就象他的内心一样,有着可以容藏千般的空灵和气度,有着象大海一样山水寥阔的生命景象呈显的独特艺术灵魂。他的艺术精神诗人陈纪夫先生有一句最契合的赞美:“耕云播雨半轮月,立地擎天一草民” 。 吴叔的性格是柔韧而钢毅的,记的2017年随他赴上海参加笔会,一天来回驱车,五,六百里,又要创作,对于一个近八十的老人来说是够累的,但他从来没说过一句累,只要有点滴闲暇,就绘画,以至引发了脑溢血,落下了半身不遂,遇上这样的不幸,大多老人都会从此搁下所有,将养身体了,但他却每天坚持锻炼抛球、蹲下站起、步行,家人们怕他累着,限他每天走一千步,他要坚持走二千步,走三千步,四千步。这需要一个耄耋老人付出怎样的毅力和努力才能做到?他做到了,而且能够重新拿起画笔,畅怀内心睽垒 。他为什么呢? 时序更替,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日子,明天重复着今天的日子,日复一日,直至体衰病亡归于尘土,一生忳忳,生命欣不起任何潋漪,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历经磨难和困顿却始终保有一颗初心和善意,吴叔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头。喜欢读书,喜欢绘画,喜欢音乐,也种过田,当过油漆匠,还做过雕花老师,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不懈的内在生命追求,是他今天获的如此艺术成就而扬名天下被誉当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水墨泰斗”的结果。就是他成名以后他的画依然是农人田间耕作,孩童溪中嬉水,仟陌田间,晨霞暮霭,村舍掩隐于林间,在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份对养育他的临海尤溪的山,尤溪的水,尤溪的父老乡亲深深的眷念和爱,是对这块养育了他的土地和人文的深沉而质朴的抒怀和感恩。 记得哲学大师歌德说过: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艺术在自然中能够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它(艺术品)是一次精神创作,部分和整体都是从一个精神熔炉中熔铸出来的,是经过生命气息吹嘘过的”。水是至善之物,墨是生命的印迹,曾经的生活幽黯桎梏经历,至善的品性冲淡了伤痕和疼痛,而换之以水墨融合的淡淡的广袤气韵,是顽石水墨的灵魂。“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第一要务,艺术家就应该拥有胸罗宇宙万物的气势,思接千年,仰观天宇,俯察品类,诉之笔端,授之以美,畅之以理,我喜欢吴叔的画,就在这画中满含这份气韵的意境。 吴叔的水墨是有生气的,生亦天地精气所聚,气亦万物通融之纽带,有生气才有生命,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禾草虽微,懿养万千生命之未微,见微知著,是艺者洞察世界,人和事物的根本艺术素养,而艺术的唯一功用就是对生命以启迪,吴叔幸甚。 一笔一砚一宣纸,半山半水半朦胧。山水有情寄忠魄,铿锵笔砚托艺心。 临海 罗献兵 2023.4.10于桼堂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犀皮漆艺”省级传承人罗献兵 罗献兵,1963年出生,浙江临海人。㓼艺家、罗氏犀皮㓼艺第六代传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犀皮漆艺”省级传承人,创立了"犀贲㓼艺"这一具有独特风格的㓼艺图式,因对天然生㓼冶炼的研究,冶炼的生㓼净透明亮,何豪亮教授撰文誉为"万年第一㓼白"。其调剂的天然生㓼以色彩明丽见长,百色俱备,七彩犀贲独步古今。多年来一直从事传统㓼艺的研究和创作,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受到业界人士和广大藏家爱好者一致好评与赞赏。 |
吳立民|他的藝術作品、他的哲學思想、他的音樂繪畫、他的傳承創新 |
吴彬谈父亲(顽石)吴立民 记者问: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吴山明生前与您父亲惺惺相惜,您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吗? 吴彬答:吴山明先生生于1941年,比我父亲还年轻二岁,在中国画界的威望与地位远在我父亲之上,但很可惜走在了我父亲前面。在吴山明去世后几天时间里,我父亲连续画了四五张画来纪念他。 图:吴立民和吴山明(右)在一起 为什么我父亲在心里这么珍重吴山明先生呢?我没有问他这个问题,但我想主要是因为吴山明对我父亲有知遇之恩。他不但高看我父亲一眼,而且用行动多次提携我父亲。我父亲以前在画界寂寂无名,在他55岁内退以后,不满足于临海的艺术创作环境,大概在2002年,带着我妈妈在杭州劳动路租了一套房子,目的是在那里可以经常去学习、欣赏到各种画展,并认识结交一些画界的同行朋友。 图:吴立民(左)和吴山明在一起 最早认识的是仅有一墙之隔的六和画廊杨金仙、季维新两夫妻。六和画廊在杭州画界几乎无人不知,两夫妻几乎与杭州画界所有重要的老画家都有交往。这对夫妻专门在自己的画廊里为我父亲添置了一张画桌,我父亲可随时过去在他们那里画画。认识久了,他们夫妻想为我父亲结识杭州更多的画展朋友,所以特意在他们的画廊里为我父亲举办了一个几十幅的小型画展,并每次邀请一二个知名画家过来对我父亲作品进行批评点评。我在场见过的著名画家,起码有王伯敏、孔仲起、周沧米、肖峰、刘江、刘国辉、王赞、钱大礼、吴山明等等,童仲焘是登门拜访交流了近三个小时(可惜当时没有记录)。其中吴山明点评的主要意思是,你不要听别人的,就按照自己的画,并题词“野渡无人舟自横,与立民共勉”几个字。这个点评也许很合我父亲的意,也应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还有三件事值得记述,一次是不知道在一个什么场合下,了解到我父亲不是浙江美协的会员,他主动提出,由他介绍我父亲加入,当时我父亲连台州美协会员也不是,于是就先加了台州美协,再加了浙江美协;还有一次在武林门文化广场的一个什么画展中,吴山明等不少画家在座谈,当时我陪我父亲参观路过,被吴山明看到后,他即起身拉我父亲坐在他旁边;还有一次是听说的,说是在北京一个什么活动中,吴山明专门提到我父亲,此事由别人转告传到我父亲这里。 记者问:我读到一篇《水墨韵味:野渡无人舟自横》文章,介绍了吴山明评论您父亲的绘画艺术。 吴山明为吴立民题词:野渡无人舟自横 吴彬答:这篇文章是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方叔华来杭州拍摄我父亲,需要找一个有影响力的画家来评论一下我父亲。吴山明为此专门作了准备,在采访中一口气大概连续说了半个小时以上,这篇文章就是完全根据他当时的口述的原始记录。后来这篇整理的文章,呈送他审阅,他也作了稍些修改,但修改的稿件放在车上后来不知所终了。所以,现在这篇吴山明的评论文章,虽不是他最后定稿的文章,但的观点和评价是他的原意。由于我的粗心大意,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图:吴立民(左)和吴山明在一起 记者问:我另外也读到过一篇《水墨画泰斗吴立民谈绘画中的“灵感和构图”》,对此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吴彬答:那篇文章中有关灵感、构图等等的想法,应该是学生大弟子李海利在他身边记录的,可能没有经过我父亲的认真修改。父亲作画是非常注重构图的,他在创作中把构图放在第一位,常常为一幅画的构图而苦思瞑想。他认为艺术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构图上。他多次说过潘天寿对构图非常重视,因而每张作品都有独特风格,但黄宾虹却不重视构图,所以欣赏黄宾虹的作品,往往是欣赏十张跟欣赏一张差不了多少。 关于灵感的话题他讲得很少,但我观察,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灵感的驱使下即兴创作的,即使现在已到86岁高龄,还是灵感不断涌现,往往是在外面游玩、家里看电视、甚至半夜睡觉中,都会灵感突现,而当这种灵感来袭的时候,他就必须马上把它画下来,这时候如果有人劝他先休息或干了其他事情再画,他就会大发脾气,怎么也按奈不住的。他说,不马上画下来,就会忘记掉永远少了这张画。所以,我父亲的作品虽然不少,但几乎很少有类同的,每一张都是他在内心感动或灵感涌现的时候创作岀来的。他的创作速度很快,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他画画潦草不认真。曾有一个对我父亲工作上多有关照的领导,退休后请我父亲给他作一幅画,我父亲带着内心的激动在很短时间画好了给他,但他却认为我父亲给他作画不认真,是应付的态度,没有带走那幅画。这件事我听我父亲说过多次。 为什么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还有频频涌现的灵感,这是我比较奇怪的地方,想不清楚。郑州大学文学院高小慧教授评价说:“含蓄蕴藉,浑然天成,玲珑凑泊,无迹可寻,是中国诗歌和绘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许高教授的点评是准确到位的。 记者问:您父亲出生名门,亲生父母在民国时代均受过高等教育,自幼受父母熏陶喜爱音乐绘画,后因历史的原因,人生坎坷,在艰难困苦中成长,仍然保持乐观、豁达、宠辱不惊,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 吴彬答:我父亲内心深处应该还是很渴望自己的艺术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但之所以看上去宠辱不惊,从我的观察角度看,大概主要是三点:1、在现当代的中国画家中,他没有真正内心诚服的偶像,他的偶像也许是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样的人。他始终认为自己能为中国画艺术开创出新面貌,只不过人微言轻,没有机会、也无法这样去表达。但他应该是桉照这样的目标去要求自己的。2、我父亲基本上听什么就懂,别人重复讲第二遍他就会不耐烦。即使现在年纪大了也基本上不需要别人重复跟他讲。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如此。年轻时要考水利水电设计工程师,二个月把大学数学、物理等课程就自学完了。第3点,可能是长期生活的挫折、屈折不断的缘故。 记者问:人民美术网有一篇《”美丽中国-浙江篇“(顽石)吴立民国画展》,文中提到您父亲的画即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也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您认为是这样吗? 吴彬答:那次展览是2011年7月在浙江省图书馆举办,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以及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虞选凌的支持下举办的,原杭州市市长孙忠焕也出席了开幕式,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峰还为此次展览写了序言。这次展览中,一个深切感受是,我父亲作品得到在图书馆现场阅读以及借书的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父亲作品所描摹的对象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山山水水,包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感受。 另外一个收获是,我多次听我父亲说起过,他年轻时在浙江各类报刊发表过很多的美术作品,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还能赚到不少稿费,除了解决自己的生活费,还能分享给其他同学。为此,我与他的学生李海利一起在浙江省图书馆里翻阅了不少旧报纸,果然发现我父亲发表的作品有很多,没有确切统计比较,凭感觉要比当时在世的各位浙江著名画家更多,但图书馆的旧报刊也不全,很多遗失了。 |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