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Marsha09

https://blog.jinbay.com/Marsha09/  复制链接收藏

Marsha09个人头像
Marsha09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博客自定义分类
4/29/2009 9:19:00 A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拒绝遗忘(之一):记住这位伟大的女性——林昭(2009-04-04 06:56:24)</SP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0c2320100cntj.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SPAN> 林昭 伟大女性 拒绝遗忘 杂谈  分类:社会记录  
   【博主按】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尤其是对自己极不光彩的那些历史,总是千方百计掩盖、歪曲、刻意遗忘,总是想借助时间的流失,竭力让它淡出人们的记忆,妄图将那一桩桩的丑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STRONG>
 
    但是,我们拒绝遗忘!因为,一个善于遗忘苦难的民族,永远走不出历史的苦难,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民族,永远不会有民族的进步,甚至会变成一个完全脑残的民族,更不会堂堂正正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STRONG>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首先要纪念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林昭。</STRONG>
 
    因为,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该数秋瑾和林昭。若论难得,则林昭更尤不易。秋瑾有浑身正气,林昭则不但有正气,还有深远的智慧。</STRONG>
 
    在整个民族几乎都陷入盲从、迷信和狂热的时代,林昭没有停止独立思考,在狱中没有纸和笔的情况下,她以血为墨,以白床单为纸,写下了大量血书,对自由、政治和生活进行着超越时代的思索。</STRONG>
 
    1957年春天,在纪念李大钊殉难30周年时,林昭曾写下这么一段话:
</STRONG>
 
    鲁迅先生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如果没有第一个,也便没有后来的,也仍然没有路。而那第一个遵着遥远的火光,走进没有路的地方去,直到倒下去,还以自己的鲜血为后来者划出了道路的人,将永远、永远为我们所崇敬。只要这条路存在一日,走在路上的后来者,便再也不会忘记他的姓名!</STRONG>
 
    林昭被秘密惨杀41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番话来祭奠林昭的在天之灵。</STRONG>
 
    我相信,总有一天,林昭的塑像会树起在天安门广场上。</STRONG>
=========================================================
</STRONG>
 
    拒绝遗忘(之一):记住这位伟大的女性——林昭</STRONG>
 
    林昭(1932年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苏州人。在毛泽东执政期间,林昭发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被长期关押,最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秘密枪决。</STRONG>
 
    林昭出生于苏州,林昭是其笔名。父亲彭国彦,曾做过吴县县长,母亲许宪民,很早就参与进步革命,大舅舅许金元,曾任中共江苏省委青年部长,四·一二事变中,被国民党处决。</STRONG>
 
    受家庭的影响,年幼的林昭,对共产党闹革命抱有很大的热情,在景海中学高中毕业后,林昭不顾母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了“革命摇篮”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决心“与家庭生不来往,死不吊孝”,投身到革命中去,甚至,曾经无中生有地揭发过自己的母亲,多年后,林昭对此感到很不安:“他们要我井里死也好,河里死也好,逼得我没办法,写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得不满足他们……我没存心诬陷你。”</STRONG>
 
    专科学校毕业后,林昭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期间,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写了许多报导。</STRONG>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由于林昭勤学多思,受到游国恩教授的赞赏,建议林昭调入文学专业,未果。林昭与另一位才女张玲,任校刊编辑,负责副刊《未名湖》。</STRONG>
 
    1955年春,林昭参加了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林昭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该刊物主编是乐黛云。《红楼》第2期的责任编辑是林昭和张元勋。</STRONG>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等贴出大字报《是时候了!》,这是为了响应中央的鸣放号召。随后几天,北大的大字报越来越多,学生互相辩论,有人认为大字报中的右倾言论是反革命煽动。</STRONG>
 
    5月22日,林昭在辩论中,公开反对那些上纲上线的批评,并说:“我料到,一旦说话也就会遭到像今晚这样的讨伐!我一直觉得,组织性与良心在矛盾着。”?月29日,《红楼》编辑部举行会议,宣布开除张元勋与李任,出《红楼》编委会,原因是他们参加了右派刊物。</STRONG>
 
    ?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将提意见的言论,说成是右派分子乘机向党进攻。1957年秋,张元勋、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于是被认定,她在对抗、“态度恶劣”,于是她被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STRONG>
 
    林昭不服,跑到团中央质问:“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指北大领导),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后因新闻专业副系主任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说情,林昭得以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监督改造”。</STRONG>
 
    1957年12月25日,张元勋被秘密逮捕,判刑八年。北大当时约有八千学子,约有1500名师生被打成右派,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开除公职与学籍,发配到边疆荒野,20多年后才得以平反。</STRONG>
 
    1958年6月起,林昭在人大新闻系资料室监督劳动,期间,与同在资料室“劳动考察”的人大学生“右派分子”甘粹,产生爱情,他们提出结婚申请,但上级批评他们,谈情说爱是抗拒改造,不准他们结婚。</STRONG>
 
    1959年9月,甘粹被发配到新疆进行劳动改造。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剧,请假要求回上海休养。1960年春,人大校长吴玉章先生批示准假,林昭由母亲接回上海。上海通过调养,林昭病情渐有好转,并在上海认识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顾雁、徐诚。</STRONG>
 
    当时兰大的张春元等人,正在准备筹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随后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员,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狱。</STRONG>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医。期间,曾要求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带到海外发表。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昭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都没有回音。</STRONG>
 
    在狱中她为什么要一而再地给上海市长、给《人民日报》写信?不是因为她幻想会有什么结果,她在血书中解释说:“我确知我的呼喊不会有任何回声……然而林昭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负责!有了这封给北大校长的信介于其中,将来编起文集来,从‘思想日记’到‘我们是无罪的!’,再到‘我呼吁,我控诉!’,这其间的一贯脉络,就极其分明而一望可知,而且,这年轻人完全占着个‘理’字!……没理都是你们的!有理都是林昭的。这个年轻反抗者,不仅处在有利于占理的地位上,而且,行事凡百皆先求得占理!理直则气壮!三人抬不过‘理’字儿!有理且能打得太公,况其余乎!”</STRONG>
 
    林昭在狱中,没有笔和纸,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有二十万字之多)。另外,由于林昭拒绝违心地服从,被狱卒视为表现恶劣,遭受严重的虐待。</STRONG>
 
    林昭在血书中写到:“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玩出了不知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之上,至今创痕犹在,不消说了,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不论在我绝食之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之时,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情况——月经期间,不仅从未为我解除过镣铐,甚至从未有所减轻!——比如,在两副镣铐中暂且除去一副。”</STRONG>
 
    她在忍无可忍、多少镣铐加身的情况下,对狱警发出的最严厉的责问也只是:“你们究竟是不是人!?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不怕你们把林昭磨成了粉,我的每一粒骨头渣儿,都还只是一颗反抗的种子!”</STRONG>
 
    她对审讯者说:“利害可以商榷,是非断难模糊!”“一切皆可引相对论,惟是与非断断不能二一添作五。”“是非之间,绝无任何调和折衷的余地”。所以,她只能选择向死而生。她骄傲地宣称自己作为反抗者所持的态度“相当光明磊落,甚至允称俯仰无愧!——可对世人,可质天日!”</STRONG>
 
    1965年3月23日,林昭开始写《告人类》。1965年5月31日,开庭审判,林昭被判有期徒刑20年。林昭随后血书《判决后的申明》。1965年下半年,第三次给《人民日报》写信。</STRONG>
 
    林昭之所以反抗到底,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她说自己反抗的全部根据,只是一条天人共许的铁则:“被践踏的公义,必须得到伸张!这也就是我常爱提说的生活之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部分。”</STRONG>
 
    入狱之后,“有人对她说:你只要承认一句自己错了,就可放你出去。她回答道:‘不,我没有错,决不向邪恶低头。”她母亲劝她“孩子,你就认个错吧,不然,他们会杀死你的”。她回答:“我怎么能认错!我没有错!”</STRONG>
 
   1966年5月6日,北大同学张元勋来到上海,同林昭母亲许宪民到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她。林昭对前来探监的张元勋说:“我随时都可能被杀,相信历史总有一天人们会说到今天的苦难!希望你把今天的苦难,告诉给未来的人们。并希望你把我的文稿、信件,搜集整理成三个专集:诗歌集题名《自由颂》,散文集题名《过去的生活》,书信集题名《情书一束》。”</STRONG>
 
    林昭将她写给这个世界的书信,命名为“情书”,表明了她对每一个同代人和后来人的深切的热爱。</STRONG>
 
    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改判的死刑判决书,随即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决,年仅36岁。</STRONG>
 
    1968年“五·一”清晨,茂名南路林昭家中,笼罩着一片不祥的预兆。几个“有关方面”的“代表”来了,他们毫无表情地打量着这个家庭,冷冷地说:“林昭已被处决,付5分钱‘子弹费’”!林昭的妹妹默默地付了款,年迈的母亲起初还不理解,当她意识到时,已经昏厥了过去。</STRONG>
 
    林昭父亲在女儿被捕后,服药自杀。林昭母亲则精神失常,后死于上海街头。林昭的弟弟彭恩华,2004年8月3日逝世于美国Sandy, Utah, 享年59岁。 林昭的妹妹彭令范,现居美国。</STRONG>
 
    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级法院“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布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STRONG>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STRONG>
 
    林昭的档案,包括在狱中写的大量血书,1980年代曾一度开放,但不久又被严加封存。 
</STRONG>
 阅读全文>>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4/29/2009 11:56:00 AM [旅游天下] 分享

分享

潮州外八景: 
明代官宦、墨客、诗人畅游潮州后已留下咏颂山水景观的潮州八景:龙潭落照(今湘桥区花园村五龙潭),凤山秋菊(今潮安归湖彩凤岭下),笔峰晚凉(今笔架山下),金山朝旭(今金山顶),凤栖木棉(今意溪凤栖山别峰寺),韩亭秋月(今韩文公祠前后),西湖梅风(今西湖处女泉边),文峰飞翠(今桑浦山玉简峰)。到了清代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潮州八景:湘桥春涨,是吟咏始建于宋代我国著名的首座启闭式石桥——湘子桥的景色;韩祠橡木,是咏颂现存历史久远、保存完整的唐代韩愈治潮功绩的韩祠景观;凤凰时雨,是吟咏建于明、现重新修建的凤凰台景区那迷人的景色;北阁佛灯,是吟唱始建于宋、著于明,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掌故于一体且精巧秀逸的北阁景区;西湖渔筏,是吟唱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芜于清,如今山青水碧的西湖景色;龙湫宝塔,是追忆昔日北阁下、“塔院维舟”的
龙漱塔,现移情寄物于凤凰塔之景物;鳄渡秋风,是唱颂唐韩愈在此祭鳄及与意溪遥对古渡口的景观;金山古松,是吟颂抗元英雄马发墓上“马丘松翠” 的景致。这些景物乃是潮之旅必须游览的人文景观。我们现时可以游目畅怀的胜景是清代传颂至今的“潮州八景”,那么,为何清“八景”能

阅读(85)评论(0)

4/29/2009 6:09:00 AM [美食-旅游] 分享

分享

食谱用料:</STRONG>财鱼
调料:葱姜蒜、干辣椒、花椒、豆瓣、大料、桂皮
制作方法: 富贵财鱼
来源:美食

 
鳢鱼性寒、味甘,归脾、胃经;
疗五痔,治湿痹,面目浮肿,能够“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具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等功效,
主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 
黑鱼肉中含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适用于身体虚弱,低蛋白血症、脾胃气虚、营养不良,贫血之人食用,西广一带民间常视黑鱼为珍贵补品,用以催乳、补血。鳢鱼有祛风治疳、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效,因此三北地区常有产妇、风湿病患者、小儿疳病者觅乌鳢鱼食之,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法。
黑鱼洗净,剔下鱼肉再切成片,加盐、料酒腌5分钟,再用蛋清和淀粉上浆,鱼骨用料酒腌上

锅中烧油,炒香干辣椒、大料、桂皮、花椒和葱姜蒜

转小火下豆瓣酱,炒至出红油

盛出备用

锅中烧水,加葱段、姜片、大料、桂皮,煮开

将上过奖的鱼片下锅烫熟,盛出摆好

再将鱼骨下锅开大火煮,煮至鱼汤呈奶白色,将鱼骨捞出只留奶汤

在奶汤中加入炒好的红油,搅匀,至汤色变为金黄色为止

加水淀粉勾芡,将芡汁浇到码好的鱼片上即可

阅读(73)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