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吖吖

https://blog.jinbay.com/linzi_3/  复制链接收藏

吖吖个人头像
吖吖
博客日历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博客自定义分类
2/27/2009 2:11:00 AM [影像设计] 分享

分享

      王家卫耗资千万港币,历时三年精心修复的华语经典影片《东邪西毒(终极版)》,即将在3月27日全国公映。据发行方光线影业透露,目前该片的国语配音已经录制完成,同时,在公映前后,王家卫还将携林青霞,梁朝伟、刘嘉玲、杨采妮等主演在内地展开多轮宣传。为华语电影史上最豪华的重映造势。

  《东邪西毒》堪称华语影片空前绝后的一部经典影片。云集梁朝伟、刘嘉玲、张国荣、梁家辉、林青霞、张曼玉、张学友、杨采妮八大明星,成为之后难以重现的盛况。而影片独特的风格也成为长久不衰的话题,不少台词也成为经典,并不断出现在其他影片中。去年,《东邪西毒终极版》在上海电影节上曾上映过一场,门票在四个小时内销售一空。

  王家卫曾说,没有《东邪西毒》就没有王家卫。因此为修复《东邪西毒(终极版)》,王家卫极为用心,耗费千万资金,历时三年,对影片逐帧重新调色,使画面充满油画感,对于看过本片的观众,无不惊呼其绚丽多彩的油画风格。王家卫更邀请著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加盟护航,重新配乐,将原来的单声道修复成5.1环绕立体声,力求精益求精,完美的音色呈现。同时在情节处理上力求简单、易懂,把个人风格和商业元素更好地糅合在一起。而为了配合电影的修复和内地公映,更邀请国内顶级配音团队上海译制片厂重新配音。

  《东邪西毒(终极版)》在国内的公映,也打破了过去华语电影重映纪录,一部电影相隔15年,仍然处于风头浪尖的地位,丝毫不显老土过时,可见王家卫的先锋姿态和持久魅力。《东邪西毒》的重映,也为电影的商业回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向。如若其取得票房胜利,有望带起一股重映热,而不仅仅是影展式的回顾纪念与小面积的区域上映。

  此外,为向张国荣致敬,《东邪西毒(终极版)》增加了张国荣的戏份,并在影片最后特别为他留了一个镜头。而据光线影业介绍,因为《东邪西毒(终极版)》上映的时间刚好临近张国荣的祭日和清明节,光线影业将发起和举办多场纪念张国荣的活动。让观看《东邪西毒(终极版)》成为今年大家纪念张国荣最好的方式。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2/27/2009 2:14:00 AM [教育培训] 分享

分享

   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如何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妨听听专家们如何作答。

  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

  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问:前一阶段有人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新概念,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呢?

  关鸿羽: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教育必须讲究辩证法,不能提极端的口号。我赞成多赏识、多表扬、多鼓励,但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而是综合教育的结果,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身教、家庭环境、教育方法,而这方法中有表扬也有批评。无原则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以至于不适应将来的社会。

  问:也就是说,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给以必要的教育甚至惩罚?

  关鸿羽:对,也就是负强化。一个没有受过批评和委屈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负面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什么是不能做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相近的思想相吸

  相反的思想相斥

  :家长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往往具有很深的代沟与隔膜,在思想上不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办法?

  关鸿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是当家长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他们变成个“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往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好得多。

  :父母由于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而提出过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否也可以用您的“阶梯理论”来化解?

  关鸿羽:不错。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观点离孩子很远,不容易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和孩子相近,孩子自然容易接受。因此,家长要先降低标准,找到与孩子相近的地方进行疏导。这就如同上台阶,你想把孩子拉上台阶,你先要走下去,贴近孩子之后再把他拉上来。如果你和孩子相距甚远,孩子往往很难向你靠拢。

  谨防“阴盛阳衰”

  强化“男性教育”

  问:现如今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妻子,自己却躲清闲。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有的是脾气不好,和孩子生不起气;有的则是干脆懒得管,觉得妻子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天经地义。您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

  关鸿羽: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一定要防止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我曾经搞过一个调查,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自古“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要一致,双方都主动教育子女,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都很上心,才不敢钻空子。

  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淡化教育痕迹

  做到不教而教

  :家长们总是期待着教诲能够立竿见影,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否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呢?

  关鸿羽:家长要切记“三分教诲,七分等待”。三分教诲,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反而不好。七分等待,是指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急躁,便会与孩子产生矛盾。教育有时需要等待,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甚至需要走些弯路,摔几个跟头。孩子成人成才,更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有耐心,谈话后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要让孩子回去想一想。当时马上表态、认错往往是假的。经过思想的矛盾斗争,才会有真正的认识。

  :“不教而教”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您提出来的,您是否可以详细阐述一下这一概念?

  关鸿羽:这正是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批评斥责,不是强制惩罚,而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不教而教,就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阅读全文>>

阅读(387)评论(0)

2/26/2009 3:49:00 AM [文化艺术] 分享

分享

      中国的扇面书画艺术,尤其是折扇扇面的书画艺术,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别体之作”,欣赏、把玩和收藏者历代不穷。
  扇面书画,在中国起源很早。书扇始于东晋,《晋书·王羲之传》记述:“在蕺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以致“人竞买之”。关于画扇,唐人张房远《历代名画记》中曾有东汉末年的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其实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也有类似故事,《晋书》上说:东晋北伐名将桓温邀献之为其“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马交牛字牛,甚妙。”但这些所书所画的扇,是“六角竹扇”或蒲葵扇、团扇,而绝不会是折扇。因为折扇是“舶来品”,首次是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宋史》记载这次是日本和尚向宋朝廷进献的礼品中,有“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此“纳桧扇”,即用桧木制的折扇,而“蝙蝠扇”,则是纸面的折扇。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出使高丽国的使者带回的礼品中也有折扇,《宋史》上记录:“高丽叠纸为扇,铜兽靥环,加以银饰,亦有画人物者”。可知“折扇”是北宋时期从日本和今天的朝鲜之境传来。
  北宋时,中国也开始自制折扇。南宋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就出现了不少如“扇子巷”的地名和诸多的“扇子铺”,这其中生产的就有折扇,并有了折扇书画艺术。宋时著名画家赵伯钧(赵千里),擅于金碧山水,曾为宋高宗皇帝画过折扇,因而元代诗人张雨有《赵千里聚扇上写山次韵题》特抒此事。“聚扇”,即折扇也。明代的陆深在《春风堂随笔》里,记其曾亲眼见到过南宋“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摺痕尚存”。“杨妹子”,乃南宋宁宗杨皇后之妹。“摺痕”两字,透露出此扇也是折扇;“绢扇面”,又告知了折扇是以绢制为面也。此赵千里是否是画折扇面的首始者、杨妹子是否是写折扇面的第一人?此待进一步考证。
  宋之后,尤其明、清两代,折扇的扇面书画艺术呈现出一派纷繁旺盛的大发展势头。因为折扇面的材质不同、性能有别,书画者们得掌握住其中的异同,进行熟练的艺术驾驭;也有的为更好地便于操作,在平整的扇面上先行书画,后再折叠装制成扇。明代书画“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无一不是扇面书画艺术品的名将,连江南女才子董小婉,也是扇面书画的高手。这种艺术到了清代,更是登峰造极,“清初六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金陵八大家”、“扬州八怪”等等,无不在这一艺术领域纷争夺冠,甚至连佛界也出现了这种艺术领域的一流艺术大家,艺坛称其为“四僧”,即渐江僧弘仁、八大山人朱耷、苦瓜和尚石涛、髡残石溪。这里,专门向大家展示和介绍弘仁和石涛的两幅扇面书画的精品之作。
  弘仁,俗姓江,名韬,安徽歙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于福建武夷山,依著名的古航禅师为僧,法名弘仁,字渐江。在艺术上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口号,一生衷情于山水间,书意简洁、淡泊,画境素雅、高远,耐人久瞻而寻味。其作品历来为书画艺坛所仰慕,尤其是画,对“黄山画派”、“扬州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均起过难以磨灭的贡献,他更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幅扇面画,名曰“秋江风帆图”(图1),扇面纵16.3厘米、横53厘米,整个画面沉浸在山、水、林、石之中,一叶孤舟静横在浩瀚的水中,一切都凝结在自然、洁净、淡泊的意境中,雅素无比,神韵无穷,扇面上方有:“风迎一帆悬,为赓老写意,壬寅夏,弘仁”的字样。此“壬寅”,即清康熙元年(1662年),后不到两年,弘仁即圆寂而去,可知此乃弘仁的老年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压轴之作,显示出他书画技艺的高超精湛外,更表明此件扇面艺术品的珍贵。
  另一幅则是石涛的“清溪水竹图”(图2)。石涛,清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市)人。俗姓朱,名若极,为明代皇族宗室的后裔,其父乃靖江王朱守谦。朱若极削发为僧后,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大涤子”等。其画尤擅山水,笔意恣纵,脱尽窠臼,能融会千古,独立于手眼,其所绘花、鸟、竹、梅,无不精妙,历来被画坛推上“大江以南推第一”的崇高地位。其画风,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此幅“清溪水竹图”的扇面之作,则是石涛同类作品之佳品。扇面纵17.5厘米,横51厘米,把当年的江南水乡人家风情,艺术化于整个扇面之上。画面显得那样的清淡、纯净,给人一种韵味深邃、耐人追溯的感觉,这正反映出石涛于佛门的纯化心境。扇面左上首有墨书七言诗,诗云:“吴下人家水竹居,窗会四面绿荫虚。初回午梦情何甚?楷法仍抄秋树箕”。落款处则是:“为东老年长兄先生,大涤子何长”。看来,这是石涛为一名老年朋友所作,而且用的是“大涤子”这一别号,并钤有印。
  《秋江风帆图》、《清溪水竹图》两幅艺术品之高达和画风之精绝,历来为书画艺术界和文物界视为珍稀之物。曾多次作为扇面艺术文物展品,前往日本、韩国及诸多欧洲国家展出,为海外观众拍案叫绝。两幅珍品,现均为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

阅读全文>>

阅读(276)评论(0)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