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kunminghu

https://blog.jinbay.com/kunminghu/  复制链接收藏

kunminghu个人头像
kunminghu
博客日历
«January 202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博客自定义分类
8/21/2008 11:26:00 PM [新闻时事] 分享

分享

1、女人为什么要穿高跟鞋?

  因为女人知道她们天生比男人矮一截。穿高跟鞋是为了弥补她们心灵上所造成的这种创伤。

  2、女人为什么要穿短裙?

  因为女人双腿相对男人偏短。穿短裙是为了衬托她们腿部的相对修长。

  3、女人为什么要穿长筒丝袜?

  因为女人腿上汗毛不够发达。穿长筒丝袜是为了掩盖她们生理上的这一欠缺。正所谓,腿上无毛,办事不牢。

  4、女人为什么喜欢穿金戴银?

  因为女人对自己的真实价值缺乏评估力。穿金戴银是为了给她们自己增加心理保障。 

  5、女人为什么要热衷于打扮?

  因为女人想要更好地表现自己。打扮是因为她们对自己的这种将要的表现缺乏自信。
 
  6、女人为什么习惯于讨价还价?

  因为女人不想吃亏。习惯于讨价还价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经常被别人占了便宜。
    
  7、女人为什么在选择吃猪舌还是吃鸡蛋的时候更多地选择鸡蛋而更少地选择猪舌? 
  
  因为女人在选择吃东西的时候想到了卫生。猪舌是猪嘴里的,她们想到了,而鸡蛋是鸡哪里的,她们很少想。女人总是这样,想一半,留一半。

  8、女人为什么在与男人吵架的时候要比男人声音高大?

  因为女人想要告诉男人她们是强者。声音高大是因为她们想要先声夺人。  

  9、女人为什么在恋爱的一开始更多地处于被动?

  因为女人想要看看男人到底有多么出其不意地主动。处于被动是女人玩得一招守株待兔计。只有浪漫的女人才会使用这样浪漫的计策。
 
  10、女人为什么在结婚后很少联络以前的女性好友?

  因为女人害怕同性间的相互比较。自己嫁得男人好,怕被好友嫉妒,自己嫁得男人不好,怕被好友嘲笑。如此两难境界,当然是越少联络得好。

  11、女人为什么喜欢逛街?

  因为女人想要锻炼自己。逛街一是为了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二是为了锻炼意志——买还是不买?
 
  12、女人为什么喜欢在衣店试穿各式各样的衣?

  因为女人深谙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的道理。试穿可以让女人过一把不买而穿的瘾。何乐而不为!

  13、女人为什么喜欢装扮了自己又要装扮别人?

  因为女人觉得只装扮一次不过瘾。装扮别人是为了再过瘾一次。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8/21/2008 11:28:00 PM [] 分享

分享

美容耗费了女人一生的追逐,如同被绑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饥渴却又得不到满足。中世纪的欧洲,贵妇人把铅涂在身上;现代时尚场,明星们注射肉毒素。对美丽各种匪夷所思的追求,结果可能是美貌,也可能是绝望;欢天喜地迎接的,可能是皮肤的救星,也可能正是凶手。
 
  沉默的杀手:过分护理

  很多MM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皮肤呵护备至,皮肤却不领情,别说滑雪了,稍微在太阳下走的时间长点,脸上就会出现“高原红”。老话说,过犹不 及,对皮肤过分护理,让它透亮得像水晶杯,是很可人,但水晶杯搁在架子上藏在深闺中,皮肤可是要陪你风里来雨里去,紫外线、灰尘、辐射一个都不会少的。

  别对你的皮肤太“好”,洗得越勤,做面膜越勤,去角质越勤,皮肤就越容易被惯坏。皮肤科医生推荐:护肤应遵守“221原则”,即每天洗脸2次, 每周做保湿面膜2次,每月做清洁面膜1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检测,如果你洗完脸没有立即涂护肤品,皮肤就干燥紧绷甚至起皮,小心啦,你的皮肤可能已经 被惯坏了。

  说起惯坏,最常见的惯坏行为就是经常去角质。角质是很令人头疼的东西,太厚了皮肤黯沉无光,保养品也不能吸收;太薄了又容易过敏,对阳光毫无抵 抗力。每个人角质情况不一样,一般来说,偏油性的皮肤比较厚,偏干性的皮肤比较薄,敏感性皮肤最薄。所以皮肤薄的敏感MM,千万不要经常去角质,慢慢把它 养厚才是王道。(图1)

  你有没有“自杀”

  近来,时尚界大刮混搭风,护肤也是如此。要说想法呢,自然是好的,把各个品牌的明星产品集中往脸上抹,使每个步骤都发挥最大功效。甲品牌的爽肤 水是众所周知的好,涂!乙品牌的乳液简直是全效,抹!可是,某甲和某乙的产品中添加的成分如何,是否有互相影响甚至互相拖后腿的部分,你知道吗?

  事实上,很多专家都建议护肤品应该成套使用,如果换用也是成套换,这样如果使用时出现不适,方便判断原因。另外也可以使效果最大化,就像少林寺的十八罗汉阵,一个罗汉功力再强,总是有限的,但如果十八个都站在那里,排好阵势,放眼天下,谁敢与之争锋?

  很多年轻MM都有个习惯:跟风。为了诱人的广告或者论坛推荐的产品,就一“败”涂地,把皮肤当白老鼠,简直是英勇的“神风突击队”。请献身前先搞清楚产品的适合肤质和年龄段再出手,要知道,在论坛哭诉跟风失败的小白鼠天天都有。

  年轻女孩的皮肤和熟女的肌肤需求不同,花大价钱去买昂贵的美白精华,却把娇嫩肌肤弄得敏感干燥,这就属于“自杀”。

  兼职杀手:BA

  BA就是Beauty Advisor,即为一些有专业美容知识,并能为顾客量身打造护肤套餐的专业人员,一般是商场各个化妆品专柜服务小姐的代称。

  一个优秀的BA,是你购买化妆品的指路明灯、海上灯塔。银子不多的MM,如果想让每一文都物超所值,就要好好利用BA。但是缺乏职业操守的BA 偶尔也会客串谋杀你皮肤的“杀手”。BA是有销售额的,大家都知道,但在化妆品柜台前,很多人会暂时失忆,忘记这一点。尤其是一脸专业的BA侃侃而谈,用 一堆高科技词汇的产品原理和许多珍稀成分的名称去攻击你的耳朵时,很多人都中了摄魂术似的掏腰包买下一堆用得着或者用不着的产品。

  BA的推荐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需要你的火眼金睛。要是你认不出妖魔,不适合的护肤品很有可能就会谋杀你的皮肤,顺便抢走你的血汗钱。(图3)

  隐藏的杀手:美容院的诱惑

  这年头流行好中有坏,坏中有好,连奥斯卡的小金人都颁给了无间行者。美容院更是龙蛇混杂,良莠不齐。

  曾有朋友尝试某祛斑疗程,据说效果一绝:每天早晚往脸上擦一种药水,然后开始一层层地脱皮,脸上每天都有红红的嫩肉,几个月之后,皮肤白、透、 亮。但好景不长,停用药水后,皮肤马上反弹,开始变得黯淡无光。这样的美容疗程确实在一段时间里改变了皮肤状况,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药水主要是去除角 质并且强力美白,把正常皮肤强制销毁,迫使新生皮肤出现,是拔苗助长,不反弹才没天理。

  大S的《美容大王2》一出版,估计不少工于心计的美容院就会推出书中提到的美容项目,比如:美白针、微波拉皮、脉冲光等。

  美白针是不少女明星晒不黑的法宝,微波拉皮可以用来瘦各种想瘦的地方,脉冲光可以治疗毛孔粗大。它们的美容效果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是风险并不是 没有。打肉毒杆菌针可以消除皱纹,但是如果位置或剂量不对,会导致脸部表情僵硬、皮笑肉不笑或眼睛无法闭合。无良的美容院通常会强调神奇的效果,对可能的 副作用却避而不谈。据一些医师表示,美白针其实是一种营养成分,美白只是顺便达成的功效,在国内也尚未合法;打完脉冲光会暂时性结痂、肿胀,而且要特别注 意防晒;电波拉皮非常痛,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副作用未知(因为是刚流行的美容法)。这些项目都不便宜,所以如果有美容院推出很廉价的类似项目,就值得怀疑 了。即使价格很昂贵,我也要劝你不要冒冒失失地充当小白鼠,因为很可能是个隐藏的杀手,会在未来毁掉你的皮肤。

阅读全文>>

阅读(209)评论(0)

8/21/2008 11:24:00 PM [文化艺术] 分享

分享

 《世界民俗学》,[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这一周基本上读完了《世界民俗学》,认真读了邓迪斯各章各篇的导言,每章选取两三篇重点且感兴趣的篇目仔细阅读,其他篇目或大致浏览或蜻蜓点水浮光掠 影地看过。其实很多篇目都想偷懒跳过,但看了邓迪斯的导言,又兴致勃勃地一路读下来。虽然因为个人阅读水平、文化差异、写作方式、翻译等原因,很多文字绕 来绕去看不明白,但感觉很过瘾。最大的收获是,头脑中建立了民俗研究的整体观念,对半个世纪前国外民俗学各派研究有了总体了解,方法论知识有所增加。
  
  《世界民俗学》的中文版序是邓迪斯先生1989年写的,户晓辉先生翻译的《民俗解析》于2005年出版,邓迪斯也写了序言。两篇序言相隔十多年,但内 容却相差无几,邓迪斯对中国民俗学的期望仍是:1、走向国际,与国际民俗学界对话;2、从搜集整理向新的研究方法拓展。这十几年中,中国民俗学在一点点进 步,研究方法在更新,但从序言来看,在国际对话和自我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民俗学还是没有大的突破和进展。
  
  邓迪斯先生是位非常出色的编者,他成功地针对便于民俗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将《世界民俗学》的文章系统化为明晰的结构:民俗的概念内涵——民俗起源—— 民俗形式——民俗传播——民俗功能——民俗文选——进一步学习的参考书目。下面选取各章中重要的或有点感受的一两篇文章做一点梳理:
  
  什么是民俗
  
  威廉*R*巴斯科姆《民俗学与人类学》
  
  巴斯科姆是美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家,他把民俗限于口头文艺范围,排除民舞、民医、民间信仰等,这个观点显然早已被多数人抛弃。他主张:民俗学属于人类学 的一个分支,即文化人类学。长久以来,民俗学的学科归属是一个令我头疼的问题,对于它最终的学术指向、研究性质模糊不清。我觉得,民俗学是一门以民俗为研 究对象的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等等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把研究范围延伸到此学科中,而一位专业的民俗学者应该具有 这多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而又因为一个学者不太可能拥有如此知识与精力,所以专业的民俗学家很少或者不太可能存在,任何学者都是以自己本专业为依托来进 行民俗学研究,由此号称民俗学者。民俗学史上的众多研究学派也多是其他学科派别的分支,仅是因为涉足民俗对象而被归入民俗学范畴。民俗研究也应该是由所有 学科来共同建设的。关于民俗学到底归入哪个学科,是文学,或是现下中国的划分:法学下与社会学并列的二级学科,在理论意义上说,都不重要。在写文章时,我 总不清楚到底在写民俗学的东西,还是通过民俗现象,在进行社会学意义或人类学意义上的探讨,但这是最重要的吗?为什么就非要就民俗而谈学科规定内的起源、 传播、形式、功能呢,就算是通过民俗看社会,甚至是看政治,有什么不对呢?这是一个民俗学学生在学科内部产生的困惑,但作为一个其他学科的学生来做涉足民 俗的研究,就不会这样。所以,我常常觉得民俗只是给各学科提供分析的资料,让它们来各取所需;对于民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民俗是研究的外衣,要穿越民俗现 象进行社会各方各面的整体体察。不过,这似乎失去了民俗学学科和专业研究者立身的根本,而且现阶段于我而言,不要口气大,还是先好好学习本学科的东西为 妙。
  
  起源研究
  
  这一章围绕民俗的多重存在和非理性两个特征来介绍关于民俗起源的各理论流派。整合太阳神话学派、仪式学派、精神分析学等观点,邓迪斯认为:一些民俗可 能是多元产生的,一些民俗则可能在某一地方产生,然后在一定的时、空中传播;一些民俗反映了历史和物质世界的真实,一些民俗则表现了人类想象力与心理上的 真实。
  
  汉弗莱斯、德斯蒙德、沃尔芬斯坦分别的《杰克与豆茎》对同一故事进行分析,展示了民俗学的实证研究、精神分析研究、比较研究的不同风采。最后一篇《杰 克与豆茎:一篇美国异文》把民俗作为分析民族特点与文化风尚的分析资料是逸出的精彩论述。就如前一章巴斯科姆所说:“可通过民俗来研究文化移入、成型问 题、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个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民俗资料就能够用来测试整个文化的理论或假说;反过来,已被接受又发展了的文化理论,对理解民俗又会 有所贡献”。今天去家教,小孩子五年级,英文课正好教到《杰克与豆茎》,可见现代的民俗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借机给小孩子讲了另外几个异文,做点民俗学普及 工作,也让他好生佩服了我一番,呵呵:)
  
  民俗的形式
  
  形式研究虽然大量少于起源研究,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起源、功能研究的基础,阐明民俗与文学的关系,总结文化模式,为文化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阿克塞尔*奥尔里克《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律》
  
  奥尔里克关于叙事规律的民俗理论类似于人类学家的超有机体文化概念,叙事规律制约着所有一切。为了建立故事的生物分类学,作为叙事的系统科学,所有的叙事形式组合而形成一般规则“民间叙事作品的叙事规律”:起始律、结束律、重复律、对照律、成双律、船尾律、单线律……
  
  阿兰*邓迪斯《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的结构形态学》
  
  最好看户晓辉《民俗解析》上的重译。邓迪斯认为形式描述仅仅是起源和功能研究之前的必要步骤。相较于AT分类,以母题素、母题素序列为分析单位的结构类型分析法提供了更深刻广阔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认识的拓展。
  
  民俗的传播
  
  C*W*冯*赛多《民间故事研究与语义学:几点建议》
  
  非常有见地的文章!民间故事研究中,关于传统携带人和叙述机会的问题处于首要地位。携带者分为积极携带者和消极携带者。民俗传播是以一种不规则的跳跃 式的方式进行的,不是同心圆扩散形式。柳田国男的“文化周圈论”也在其逝世后被日本学者不断挑战,不管怎么说,民俗学研究需要有更丰富的材料和更严密的论 证。而赛多关于故事完美形式与最初形式关系的论述,更更新了我的观念:最完美的形式不一定是故事最初的形式,相反,更简单、更不合逻辑的形式也许是故事更 初始的形式。
  
  F*C*巴特利特《民间故事再生的一些实验》
  
  邓迪斯指出了巴特利特重复再生法、连续再生法的方法论缺陷:实验对象和实验文本之间的异文化性、阅读而非口传、单线链条传播、时间间隔短。很久以前在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看到过施爱东老师的故事传播实验,以及与吕微、刘宗迪等先生的辩论。原来这样的科学主义实验早在五六十年前就被外国民俗学家们大量实验 和论证了。施老师一定借鉴了不少经验,并试图避免其错误。有时间再去看看。这样的实验最终还是应该像邓迪斯先生说的那样:“不必简单地去假设传播的规律, 它们应该从那些可以进行的假设的实验中引述出来。”
  
  弗兰克*汉密尔顿*库欣《公鸡与老鼠》
  
  仅仅罗列出了故事的两个异文,没有分析,还是靠邓迪斯的导言明白了其意义在于研究民俗的外部传播,两种文化的系列再生问题。但是不明白的是,库欣对祖 尼人讲的故事是不是就是那篇“意大利异文”?这两者之间的出入有多少?这样才能对两种文化有清楚的比较,并且才能知道祖尼文化的特色。不然这篇文章的意义 何在?
  
  民俗的功能
  
  威廉*R*巴斯科姆《民俗的四种功能》
  
  论述了三个大问题:民俗的社会环境、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民俗的功能。四点功能:精确地反映文化上的相似细节,找到普遍性因素;表现文化的合理性,验证履行和遵守它们的人们的利益和制度;教育性;约束性。

阅读全文>>

阅读(2776)评论(42)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