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浙东唐诗之路",经中外学者专家多次实地考证,已得到确认: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剡溪,溯源而上,经新昌的石城、沃洲、天姥,上天台山。沿途风光旖旎,是一条极有名的古旅游热线。 唐时,这条古道上诗人来往频繁,留下了众多的不朽之作,逐渐形成一条"唐诗之路"。《全唐诗》记载的2200余名诗人中,有400多位曾到达这一带,《唐 才子传》收载的278位才子中,有170多位游历过这条风景线。他们沿洄剡溪,或壮游、隐游、宦游,或避乱、考察,寄情于山水,吟咏不绝。 新昌属"唐诗之路"中的精华地段,风光更加秀美。李白曾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指新嵊一带。白居易曾写有《沃洲山禅院记》称赞:"东南山水,越为 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把新昌的沃洲、天姥比做面部最为传神的"眉目",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更发出了"欲罢不能忘"的慨叹,可见这里是古代文人墨客 最向往的胜地。 受到李白等诗人特别尊敬的孟浩然,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0年)特地由故乡襄阳至新昌礼拜大佛,并作《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石壁开金像,香山倚 铁围"、"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产气色,余照发光辉"等,生动地描绘了石壁、金像、竹柏、禅庭、楼阁……并与香山、铁围山等佛教名山作比,既 有景致氛围,又有礼敬赞赏之意。石城山在新昌县城之南,群峰环抱,陡壁迂回,宛如天然石城,于是得名,因有佛光普照之说,故又称南明山。齐永明四年(公元 486年)在南明山麓建石城寺,由护、俶、祐三代僧人,历经30年,在百丈岩壁上开凿石弥勒巨像,后称大佛寺。弥勒佛像通高16米,两膝相距10.6米, 双掌相迭处能置一八仙桌有余。大佛迦趺而坐,身饰黄金,光彩灿然,表情慈祥闲雅。佛像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艺术之壮美,世所罕见,被誉为"江南第一大 佛"。石城寺现名大佛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近年又新建有佛心广场、木化石林、罗汉洞、露天弥勒等。邻近又有千佛院、华严庵、十里潜溪、天烛湖、南 岩山等,共同组成了大佛寺省级风景名胜区。 从新昌县城出发,沿新镜大道行22公里,可到另一省级风景名胜区穿岩十九峰。它以峰、谷、洞、瀑著称,十九个山峰排列如屏,分别称为:香炉、缆船、马鞍、 新妇、棋盘、望海等。在马鞍峰腰部有一园窍,东西相通,故名穿岩。名胜区内还有千丈幽谷、台头山、倒脱靴和镜岭古镇等景区,登上十九峰中最高的望海峰远 眺,田野、村庄棋布,清澈的镜岭江拍岸而过,风光绮丽如画。唐代诗人崔颢在《舟行入剡》中,具体生动地进行描述:"鸣掉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 绿水去何长。……"是对这一带风光的赞美。 "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国。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这是唐代诗人朱放赞美沃洲风光的神来之笔。出县城东行12公里,有幽静秀丽的沃洲湖, 818公顷的辽阔水面,能蓄水1.86亿立方米,四周青山掩映,绿洲点缀,沃洲湖以沃洲山得名。东晋高僧白道猷肇开此山,支遁在沃洲小岭建屋舍,有竺道 潜、支道林等十八高僧,孙绰、王羲之等十八名士雅集于此,并留下支遁岭、养马坡、放鹤峰等遗迹。荡舟沃洲湖,可以见到仙女峰、放鹤峰、鹅鼻峰、香炉峰、大 月角等景点。沃洲湖东南有山,名水帘尖,门悬飞瀑,曰水帘洞。洞外飞瀑自30多米的高处落下,随风飘洒,若珠帘垂挂。唐代诗人罗邺《题水帘洞》诗赞道:" 乱泉飞下翠屏中,色共珍珠巧缀同。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 与沃洲湖山遥遥相对的是天姥山,同属沃洲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永嘉太守谢灵运开道临海登天姥,天姥山声名远播。"天姥连天向 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蜚声天下,他所描述的天姥烟雨、海日、云裙、霞衣的梦幻 景色,至今仍吸引着中外游人。谢公道中仍有几段保留完好,一路还留有刘阮遇仙而名的刘门山、桃树坞、惆怅溪、采药径、仙人洞、迎仙桥等遗迹,足以引发人们 悠悠思古之情。 新昌县建置于公元908年,人文积淀深厚,山水资源丰富,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十分之一,除大佛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三个省级风景名 胜区外,新昌还有湖莲潭、城西湖、鼓山、小将林场天然森林公园、沙溪镇三井龙潭、儒岙镇万马渡、拔茅镇千柱屋等古民居,古街、古桥、古塔等等,或幽或险或 奇,历代名人,特别是唐代诗人题诗题咏不胜枚举。近年来,新昌的景区建设正在加快,配套设施渐趋完善,服务质量正在提高,"唐诗之路"焕发了青春,唐诗中 的新昌风光将更加秀丽。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