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广大,交流有限,则民风自有不同。这里仅择其要而言之。彼时国境变化无常,故但言其大概方位。大概,今日河南、山东一带,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一、山东
齐鲁二国大体皆在山东省,今天山东省仍称齐鲁大地。始封于齐的是太公望,姜姓。始封于鲁的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姬姓。
两国大体以泰山为界,泰山以东是齐国地界。 【齐】
因为靠海,齐国收“渔盐之利”,特别的富庶。齐国的使者出使,或者外国人到齐国来游说,都首先要夸齐国的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学者描述春秋战国时齐地的经济特点,直接就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因为家里有钱,所以齐国女性常常不愿意出嫁,怕丰厚的嫁妆白白便宜了男方,而宁可招赘一个老公。一起过日子,但财产你是没份的,看你不顺眼,随时可以把你赶走另找一个。——这也就是所谓的“赘婿”,说你好像只是身上长的一疖子(赘疣),没了就没了。
赘婿的生活当然是很悲惨的。后来秦始皇抓人服徭役,也是优先抓赘婿。《西游记》里猪八戒在高老庄时说:“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如今你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你还有那些儿不趁心处,这般短叹长吁?”便是一个赘婿的血泪控诉。
齐国女孩以风骚漂亮出名,每逢搞祭祀社神的集会的时候,举国疯狂如看超级女声。山那边的鲁国因为精神文明抓得好,“社会”就比较像春晚,没什么看头了。因此到齐国社会时,鲁国国君也就开始琢磨:“最近是不是给我安排一国事访问,咱们也到齐国去观摩一下?”隐公、庄公都动过这心思,当然照例有君子拦阻,不过一定是拦不住的。
但是,对这样的女孩儿,男人们往往是又想又怕的。诗经里所谓“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就是这种复杂心态的反映。
齐国男人和今天我们印象中的山东汉子大不相同。当时的齐国人狡诈而胆小,极不好管理。平常自己窝里斗,都很勇猛,而且动作花里胡哨像张大胡子的《神雕侠侣》,——是所谓“技击”。真要打仗,那就抢着开小差了。所以后来孙膑用减灶之计,庞涓马上上当,便是因为齐国男人容易当逃兵,乃是当时各国的一般印象。
齐人的这个坏名声至少一直背负到秦汉之际。韩信要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的时候,理由就是面对奸猾的山东人,不封个王爷没办法镇得住。
【鲁】
鲁与齐之间只隔一座泰山,本来风俗大概也接近。但由于国君的办事风格很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后来两国的民风,有了很大的差异。
太公望和周公旦分别被封到齐国和鲁国。姜太公(或说是他的儿子)到齐国,只颁布了一点基本的政策法规,没有对当地的文化风俗作什么大的变动,花了五个月就回去找周天子复命了。而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采用的办法却很不一样。周公是周礼的主要的制定者,伯禽对礼仪的这一套,也是特别的讲求。为了改变鲁国的风俗,伯禽抓新的荣辱观建设,光一期工程就花了三年时间。——据说,太公(或说周公)在听说了伯禽的办法后叹息说,制定的规矩让老百姓过日子不方便,那国家还怎么搞得好,到后世鲁国只怕是要被齐国欺负了。
鲁国被伯禽这么一改革,变成了把周礼实行得最好的国家。它是当时唯一能用天子的礼乐来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所以《诗经》里周颂之外还有鲁颂。别国使臣到鲁国来,翻翻档案馆的图书,也要赞叹一句,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不但男人知礼,女人也懂得无微不至的贯彻礼。有一位寡妇,死了老公,又死了儿子,不免常常啼哭。但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绝对不带差的。——因为躺在床上哭老公的话,别人要疑心你是动了欲念,并进一步推论将来寡也守不长。哭儿子,就可以避免这些闲话了。
虽然鲁国的阴谋乱子一点也没比别国少,但规矩比实际利益更重要,至少还被当作一种公共意识形态在鼓吹。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得出孔子这样的人物。
二、河南
宋、郑、卫三国,主要皆在今日之河南。
【宋】
宋是商后裔。武王的军队杀到商都的时候,带头开门投降的是纣的哥哥微子启,他也是第一代商王。西周对殷商,虽然政治上是胜利者,但心态上似乎始终有一点自卑。爵位的排序,宋也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或者和这种特殊的地位有关,宋往往有一种和他的国力极不相称的责任感。
如宋襄公之图霸,近于以埃塞俄比亚之国力,而欲行美国之事。后来华元、向戌之弭兵,大概也是以维护国际和平为己任的意思,
宋国的文化以迂腐、迷信出名。继承制度还是不稳定性极高的兄终弟及,宋人对鬼神的迷信似乎要比旁的国家厉害。
另外,很多傻逼故事,都跟宋国有关。比如说,有一农夫,看见草窼里窜出一兔子,嘣一下在树桩上撞死了。好,从此不种地了,每天蹲树桩边儿等兔子去。守株待兔,这农夫哪国人?宋国人!
比如说,还有一农夫,啧,这庄稼怎么长这么慢呢?咱给帮帮忙吧,就把这幼苗呢,一根一根往起拔。揠苗助长,哪国人?宋国人!
比如说,说有一,这回不是农夫了,老担心天要掉下来把自己给压着,吓得都病了。杞人忧天,哪国人?……你傻呀,杞人忧天当然杞国人啊!杞国的情况也跟宋国类似,夏朝的后裔,也是“亡国之余”。不过杞国毕竟太小,所以故事就少些。
但就是在这个傻人扎堆的地方,又能产生最瑰奇、新颖的思想。墨子、庄子都是宋国人,孔子的家族也是从宋国逃难到鲁国的。
这也并不奇怪。大概宋国占着商的底气,文化很发达,所以知识分子就多。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两重性,他既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或引进者),又是旧文化的守卫者,一般人都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而有所退化。所以,最保守和最创新的人往往都是他们。
【卫】
也是住着殷遗民的地方,不过宋是顺民,由殷人自己管理。卫是“顽民”,由周人管理。封到这里,是武王的小弟弟康叔封。
卫是十足真金的殷故土,殷墟就在卫国境内。
商人重鬼神的传统,在宋国保存得较多,在卫似已淡化。但爱饮酒,好女色的风气,则在卫而淋漓尽致。
周公的态度比较务实,因此吩咐卫君康叔说,对殷民不要采取高压政策,要做春风化雨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康诰》)。但是他对周人可能会被商人腐朽没落的文化情调感染上表示担忧,所以强调周人要做霓虹灯下的哨兵。殷顽民聚众喝酒,还有受再教育的机会。周人要是谁这么干,那就当即咔嚓掉算了,绝不宽贷(《酒诰》)。
这种抵制大概注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尤其是不会有长期的效果。社会主义上海今天还做着旧上海的梦,卫风也一直****得很。孔子到卫国,先赞叹人多,有钱,后来就感慨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值得一提的是,东周以后,卫虽然国力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后来很出了一些人物。和宋不同,这出的不是哲学家,而是政治家,吴起、商鞅都是卫国人。当然,他们没有报效祖国。
看东周尤其是战国的历史,竟依稀有这样的感觉:各大国像企业,卫国像学校。卫国这所名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大抵没有留校,而是纷纷跑到外企打工去了。
【郑】
郑立国很晚,而且国土本来在关中,幽王的时候预感到不安全,想法子迁到了河南。
这里有很多殷遗民,他们很会做生意,——后世所以称做买卖的为商人,就是这个原因。郑国国君要在这里创业,外来户又没什么根基,所以就选择了跟商人们合作。立下协议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搞强买强卖,更不会强抢你的货物。你有什么大笔生意,我也不收你的交易税。”(昭十六年)这项协议大概是切实得到遵守的,所以郑国商人特别活跃。中学里学过“弦高犒师”,老师可能还顺带作了点爱国主义教育。其实,也可能只是商人爱免税区罢了。
做生意,则重视数目字管理,重视包装。这种商人习气,大概各国往往既不了解,也不喜欢,所以郑人买履、买椟卖珠之类的故事,都流传很广。
照例,哪里的经济发达了,那里的女孩,即使不被认为是最漂亮的,她们着装打扮的方式,也会被认为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那时引领时尚风向标的,就是郑国的河南妹子。“郑卫之女不充下陈”,对国君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事。
仍照例,农业、重工业搞得好,跟第三产业未必有关系;商业一发达,娱乐业也就给带动起来了。郑国的流行音乐历来霸占了各国的排行榜,郑国打了败仗,赔款清单里头,摆在最后是金珠车马,比金珠宝贝值钱的美是女,比美女值钱的是几个瞎老头子,——那时的职业音乐人基本都是瞎老头子。
当然,热爱高雅艺术的人士,是瞧不上郑国的音乐的。贬之曰郑卫之音,因为郑国卫国风气相近,但往往也只说“郑风淫”。有人考证说,这是因为两国的流行歌虽然都是情情爱爱的,但卫国歌好歹还是男追女,郑国往往就是女追男。在郑国,妈妈可以教育女儿说,随便拉个男人过来就可以做丈夫,歌里唱的,“你不想我,我就不能另找一个么?”这样的声口,太考验正人君子的神经。
春秋时最早欺负周天子的就是郑国,或者正因为建国时间短,没什么历史负担罢。
三、太行山以西
秦晋毗邻,两国经常通婚,所以后世也把结亲称为秦晋之好。但是彼此间打仗更多,尤其是所谓“西河之地”,更是反复争夺倒手。著名的函谷关便在这里,此地秦有则能“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晋有则“晋之强天下莫能当”。
【晋】
上述几个国家,彼此间往来频繁,晋在春秋初,和他们隔得就比较远。
原因一是太行山天然的地理界限,晋国境内戎狄横行,晋人长期既和他们作战,又和他们联姻。风俗上不免受他们的影响,弄得本身也被视为仅只是半开化的国家,所谓“不与诸姬等齿”。东方国家有点不愿意带他玩的意思。
二是晋国很早就发生了内乱,打了几十年的仗,晋曲沃的“富子”终于取代了本来周天子分封的晋侯。这种小宗抢大宗的地位的事,此时东方国家也干不出来。
著名的假途伐虢的故事。从虞公的那种天真善良的态度,也可见这种消灭同姓的事,当时也还是很罕见的。——当然,只要有人带头干了,卑鄙的传染性总是比高尚强的。
总的说来,可以认为春秋初,晋国是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秦】
西周故土的文化根基很弱,一经动乱,二百年文化建设的痕迹就烟消云散。如果说晋是戎狄化的国家,秦则几乎就是戎狄了。
秦人一直和羌戎杂居在一起,秦的祖先非子,是周王室的牧马人。那时候的秦人,或者还比较有些游牧民族的气质罢。周平王刚登上王位的时候,由于他这个位子来得并不很体面,所以传统上比较有势力的国家都懒得理他。秦国这个时候赶上去拍马屁,护送他到了洛邑。这样雪中送炭,自然各外令平王感动,于是许诺说,丰镐那里的地盘,我都不要了,你要是能从犬戎那里抢回来,就都归你了。秦这才取得了诸侯的地位。
秦的奴隶制最发达,殉葬之风也盛于其他地方,《诗经.黄鸟》就是哀叹贤能陪葬的事。秦最终对东方列国的胜利,是一次典型的野蛮对文明的胜利。
四、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的文化,此时颇不同于中原。春秋前期,楚实力已大张,骎骎然北上之势不可阻遏。
而吴国虽然是太伯、仲雍之后,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周室完全失去了联系(也许对当时的造船水平而言,长江实在是过于浩瀚了),在春秋初,连周人最擅长的车战他都一无所知。
至于越国,就更不必提起了。
【楚】
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差别更大。首先语言便跟中原大不相同。先秦诸子里面最会骂人的这个孟轲孟老夫子,说起楚国人来,管他们叫“南蛮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劳鸟。我们现在骂听不懂的话叫鸟语,这个溯本追源,可以追到孟老夫子这里。另外,楚国国君姓芈,芈是羊叫的声音,大概中原人觉得他们说话像羊叫,就给安了这么一姓。
武王伐纣,孟津会盟的时候,楚国也来凑了个热闹,后来大封诸侯的时候,也就象征性的赐了个子爵给他。
当时楚国,大概是国力也弱,文化也不咋地,所以也就认了。但不久后楚国就强起来,大概楚地:
一则民风强悍,现在我们还讲,“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我在湖北住过大半年,一次从武汉到襄樊去,看见路边的恐怖标语,写的是,“严惩车匪路霸,群众打死有奖”);
二则它的军权要比较集中,国家元首也就是中央军委主席,部队要调动就调动了,不像中原好多国家权力都在中间的大夫手里,几个大夫相互间一扯皮,那就完蛋了;
三则它的军工业,也确实比较发达。——再说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那家伙是楚国人。——后来,最早使用铁制兵器的,很可能也是楚国。
于是,楚国就觉得“子”这么个称号很没面子,就自顾自的称王了。
中原国家对楚国本来瞧不起,现在打不过他了,就变成了对之又害怕,又加倍的瞧不起。《左传》的作者管楚王叫楚子,那是绝不松口的。
五、北燕
当时其实有两个燕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乃是其中的北燕。
燕国是周北境的屏障,始封于燕的是召公奭。燕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国家,从西周甚至一直到战国结束,从地理上到文化上都是如此。连燕初九个国君的名字都失载,现在对西周时候的燕国,所知还十分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