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细 50章 出生入死 (网上搜集转帖)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注释 ①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②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③十有三:十分之三。 ④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⑤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⑥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⑦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⑧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⑨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⑩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引语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 阅读全文>> |
方克立教授来信抨击崇儒反马思潮 国际儒联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教授2007年3月15日致函国际儒联负责同志并寄来张世保编的《大陆新儒学评论》一书。方教授在信中说:“当前的‘儒学热’、‘国学热’,应该说主流是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方针指导下,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服务。但也不能忽视有一股崇儒反马思潮,企图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 这种思潮始于1989年蒋庆在台湾《鹅湖》杂志发表的三万五千字长文《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经过十多年酝酿准备,这一派已渐成气候,终于在2004年贵阳“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上以团队(学派)形式集体出场,近年来十分活跃,先后发动了“读经之争”和“儒教之辩”,严重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针对这股崇儒反马思潮,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的同志,本着“守土有责”和“百家争鸣”的精神,陆续写了一些评论文章,《大陆新儒学评论》就是其中部分文章的汇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陆新儒学思潮研究”是青年学者张世保同志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本书是其阶段性的成果。评论集还打算继续编辑和出版,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这项工作希望得到您的关注、支持和指导。” |
1、打蜡心得</SPAN> 我主观认为:固蜡、软蜡都是蜡,用软蜡手感较轻松,均匀渗透性好。 1. 打蜡前,需将车身洗净晾干。 2. 不要在阳光下和夜间露水中进行(可在有顶棚的车库中)。 △ 阳光下令蜡质中的软化剂迅速挥发,导致车蜡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固化,不利于充分渗透; △ 露水及潮湿环境中蜡质不能固化,令最后的擦拭工作无法完成。 3. 打蜡应按车身沙板区域逐块进行(如发动机盖是一整块、单侧翼子板是一整块、单扇车门是一块等等)。4. 玻璃、黑色(无漆面)塑料部位和轮胎橡胶不要上蜡。 5. 打蜡手法:用海绵或柔软棉质布团沾上少量车蜡,以点省略号手法点上一整排,随即运转手腕功力以画小圆圈状整行递进。力度要均匀流畅。 △ 必须点一排、即刻抹一排。 △ 画出的圆圈和排行应尽量整齐(不要重复擦拭已干结的部位)。 △ 遇到顽固痕迹(如异物刮碰留下的伤痕、油漆印等),可适当用力摩擦清除。 6. 全车身打蜡结束后,打开车门,将门框四周补充一下。 △ 机舱盖、尾箱盖内部无须打蜡。 △ 将用过的蜡罐及时盖紧,以防挥发变质。 △ 接近车底盘部位最后进行,免得让沙砾参糊其中。 7. 待蜡面干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