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闷热得胃口全无,就烧了个适合热天吃的“糟溜黄鱼片”。 这道菜是从徐家汇“上海老站”饭店学来的。 上海老站的周栋师傅是上海滩烧这道菜的“一只顶”。一般情况下,厨师参加烹饪协会专业的厨艺竞赛,是避免选这种原料常见、菜色平淡的菜的,但周师傅硬是凭这道菜拿到金牌。 “糟溜黄鱼片”的原料价钱只要10几元,是一道成本低,但味道不错,能端得上台面接待客人的菜。 先上今天烧的照片: 这道菜应该属于功夫菜。 功夫一:鱼要剔骨; 功夫二:不加香料、和增色、添香提鲜的辅料,味道不错,品者自然认为厨师有功夫。 其实,烧好这道菜并不难: 1、小小的小黄鱼太小剔骨难,可以用大大的黑鱼、青鱼代替; 我附了个小黄鱼剔骨的图说明了一下,觉得大不了少取点肉浪费一点,其实不难的。 2、烧好这道菜的关键是糟味的“汁”。 象周师傅那样的专业厨师,都是自己配制的,属不传之秘。 我们居家烹饪,不需要过度考究,买一瓶“鲍鱼汁”和一瓶糟卤就OK了。 我认为这道菜有二个关键: 1、火不要开得过大,用中火就可以了。 用中温的油把黄鱼片“泡”熟。 如担心黄鱼下锅后粘在一起,在鱼片里加半调羹精制油拌匀了再下锅。 2、煮的时候不加水,而是用调好的“香糟汁”代替,把鱼片煮入味; 勾芡时,还是用“香糟汁”代替水,目的是避免如果卤加得比较早,高温烧煮后香味就弱了。 这道菜一定要乘热吃。</STRONG> 十几条小黄鱼剔骨、连带拍照大约用了十几分钟, 但编辑下面这组图片,却费了我不少时间。这几天家里的电脑不稳定,SP时老是死机!!! 阅读全文>> |
从邓玉娇案看公民社会和法治未来</STRONG>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萧瀚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2009-06-17 23:21:12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0226 公民社会的孱弱导致了社会舆论缺乏稳定的性格,本应在追求正当程序基础上追求实质正义的舆论表达,被单纯的实质正义追求所淹没,它的冒险性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如何有效改善社会舆论,如何使其喷发正义激情的同时葆有冷静的法律精神,存其义气,去其戾气,将是未来中国的一项重要课题。 邓玉娇事件完全可能成为研究当代部分中国问题的重要索引之一,本文便是这样一种尝试。 公民权保障和旧法律理念的冲突</STRONG> 邓玉娇案中民意对公权力的全面追问,不仅仅与本案的案情事实以及人们朴素的正义感相关,更与30年来的立法、行政、司法诸公权力领域的规范及其运作本身关系密切。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充分地展示了中国近三十年来法观念及其规范的嬗变过程。以1979年制定的旧刑法为标志,当代中国法最初的法观念延续了改革开放之前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等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上 |
关于“剩女现象”的另类解析</STRONG> 不可否认,“剩女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年北京市达到30岁的未婚男女就有15万人左右,上海有12万人左右,而广东则高达150万。5年过去了,剩男剩女群体越来越大,但其中女性大龄未婚的数量是男性的3倍。在深圳, 整个大龄未婚白领中,男女比例竟为3:7。为何会出现剩女多于剩男的“剩女现象”呢? 看到一篇署名“钟科”的网文,文中详尽地分析了“剩女现象”的六条原因:一是优秀女性因追求完美而耽搁了婚事;二是一些女人宁可当地下情人也要等待真爱;三是由于女白领工作环境限制择偶面狭窄;四是有的女孩个性太强不善交际;五是女人年龄越大越难结婚成家了;六是家长将门当户对的意志强加于女儿。 农林凯歌认为,“钟科”的上述分析简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绝对正确地回答了任何历史时期的剩女原因,却没有抓住我国近十几年来这段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剩女现象”的独特症结。 其实,“剩女现象”是我国近十几年来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内,女性过度开放的结果。如果将“剩女现象”看作是一种社会问题,当然还可以找出更加深层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