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日记】 </SPAN></SPAN> 是是非非说旅游</SPAN> 文:紫瑶轩</SPAN> 旅游的兴起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炫彩多姿的窗口。通过旅游,人们不仅了解到除自己那点天地以外的大千世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还可以直观地把你的梦想变为现实。</SPAN>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常有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组织者也曾带领我们游览过很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都是自自在在地游览,仔仔细细地观赏,漫步在那些名山胜水之中,领略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无不感悟到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既陶冶了情操,又让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蜀,开了眼界、长了见识。</SPAN> 笔者近几年来也曾多次出游。其中由各地旅行社组织出游的有泰山1</SPAN>日游、港澳海南四飞7</SPAN>日游、黄崖洞及八路军纪念馆红色旅游2</SPAN>日游、河南的开封郑州景点3</SPAN>日游、山西平遥1</SPAN>日游等等,以及最近的延安3</SPAN>日游。</SPAN> 旅游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但是我不得不说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旅游的代名词好像就是走马观花,老怕跟不上导游与队伍,让别人等你。所以看什么都是匆匆忙忙,粗略一瞥,这种情形直接破坏了你出游的好心境。</SPAN> 每次随团旅游,都是早出晚归,中间没有休息的时间,把人累个半死;到旅游指定饭店吃饭时,服务员像打发叫花子一样,“砰!”的一声,首先将一盆大米饭端上桌来。我们等啊等的,一直等到米饭凉了,菜与汤还不知在何处猫着,好容易等饭菜齐全了,却是粗制滥造,难以下咽;晚上住的旅馆与旅行社介绍的相差甚远,空气污浊,床铺潮湿,夜里还有骚扰电话。同行朋友笑着劝曰: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吃不好睡不着,受罪不说,还有许多烦心事儿等着你。</SPAN> 首先是导游本人对导游这个职责概念是不清楚还是在装糊涂?多数游客则认为他们不是导游,而是名副其实的导购。他们在带领游客到指定景点时,对景点的历史、典故的介绍很不全面,表现的支支吾吾,似乎带团出发前未仔细阅读景点参考说明。在景区,她们带着团队走的极快,使游客不能仔细浏览,还要限定参观时间与结束时间;而在购物区,时间却被无限地延长,导游表现的极为热情,巧舌如簧,介绍的产品 阅读全文>> |
自从迈入历史学院以来,常能听到这样的人言:社会科学如何才能做到像自然科学一样精准?从政治系到经济系,从学生到教授,都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探讨这个问题,甚至更有少数人立志要实现这项伟业。但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发现这永远都只是个高贵的梦想,即使结合再多的学科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始终都摆脱不了“社会”二字成为真正的科学。其实,对待这问题学界早有定论,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社会科学做不到这一点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本学期开学时曾有一堂讨论课,论及这个问题。由于主持老师乃是国政专业出身,仍然对这一可能性抱有一丝憧憬,即使不能做到百分百精准,也要无限趋近,力图获得一“准科学”的头衔。对于这一宏愿,大家纷纷表示质疑,在谈及理由时纷纷将原因归结于:人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会导致社会变化的不确定性。就个人而言,人纵然是既感性又理性的,但对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而言,理性却常常要多于感性,而社会科学则是以这类社会群体的行为做为研究对象的,如果能正确地把握到多数人的意图,即使有少部分人与主流相悖,也无伤大体。再通过社会群体心理学等其他相 |
星期天,偶尔和小A蜗居在家里,不想出门,不想做任何的事。 我躺在地板上发呆,小A幻想着会有蜗牛在地板上散步。。。。。 我说,那你就用折纸做个蜗牛吧。 问题是,小A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蜗牛的样子了。。。。唯一能想象出来的只有蜗牛的那双奇怪的眼睛。。。 问题是,我太懒了,这个时候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惰性。我不想活动哪怕一个神经。 这一天我是绝对慵懒的。而小A一睁开眼就是生机勃勃的。 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啊。哪怕你们是一对甜蜜得分不开似的母女。 不是已经有人说出这样的狠话:人与人的不同,大于人与猪的不同。 话虽然极端了点,重点在于提醒你: 很可能你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认识得不够深刻,至少没有对人与猪的不同认识得深刻。或者反过来说,人们容易对人与猪之间的不同认识得过于深刻,以至于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都需要吃饱,都有惰性…… 现在,我就是头惰性十足的猪,可是小A是不会理解的。她想的是如何让我这头惰性十足的猪和她一起折出个蜗牛来。 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小A能迎合我的心情安静下来啊。 然而,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迎合”这个字眼的。所以,孩子们之间很 |
© 2024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