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金海湾博客
Anni

https://blog.jinbay.com/beibei_12/  复制链接收藏

Anni个人头像
Anni
博客日历
«January 202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博客自定义分类
11/18/2009 3:32:00 AM [文化艺术] 分享

分享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画贯中西、多才多艺,成就卓著的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数千件素描、油画和中国画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所到之处,其画作都深得好评,引起过轰动。

1937年10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寓居在沙坪坝的嘉陵江畔,在艺术系任教之余,他常常独自在江边漫步。那时,山城市民多从两江挑水吃,江边汲水的百姓,挑夫挑水上山的艰辛,深深映入眼帘,触动了徐悲鸿的创作灵感,遂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巴人汲水图》。画上留白处还题诗云:“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那一年除夕之夜,徐悲鸿如平常一样在江边漫步。夜幕之中,忽见一衣衫褴褛,形容憔拙的老妪迈着蹒跚步履一边走一边捡地上的破烂。除夕寒风中的这一幕,令画家的心为之震动,他疾步奔回校园,连夜展纸作画,当晨曦初露时,名作《巴之贫妇》出世了。1938年,《巴人汲水图》和《巴之贫妇》在香港展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徐悲鸿的画,有笔有墨,书法诗歌也写得不错,寓书法于画法之中,是悲鸿画之一绝。他画的马,独创一格,意蕴深刻,令人叹服,故而悲鸿画马,驰名海内外。

1934年4月,徐悲鸿在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行画展,应苏联对外文化局局长阿洛赛夫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当一匹势不可挡,天马行空的奔马跃然纸上时,掌声轰然雷动,响彻整个大厅。在场的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快步走到徐悲鸿面前恳请道:“徐先生,就将这匹马送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面对率直的骑兵元帅,徐悲鸿应允了。布琼尼捧着“奔马”如获至宝,像打了大胜仗似的大声称赞:“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的那些战马,更奔放、更健美!”

徐悲鸿的画好,是历经磨炼而成的。他少时随父习画,1916年赴上海习素描,1917年赴日本习美术。1919年赴法留学,遍游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博览西画名迹。归国,深入故宫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名画。他的诗书,是1916年在沪上师从康有为先生学就的,诗书画融为一体,因而是难得之杰作。

1942年6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在盘溪,他创作了《群马》、《六马图》、《奔马》等作品,当时的市价,一匹马就是五百元。徐却将举办画展的收入,全部捐献,支持抗战,救济离乡背井的难民。

悲鸿先生的马之所以画得好,用他的话说:“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齐白石老人喜欢徐之作品,然独独称赞画马之作;张大千叹服徐画的人物,但更叹服徐悲鸿画的马。他常对人说:“徐先生画的马很绝,我学不到这一手”。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少时因家贫常遭人奚落。他愤世嫉俗,悲从中来,犹如哀鸿悲鸣,遂发愤绘画,终成大师,一直以“悲鸿”自诩。

评论

分享 分享

对话:

我要刊登广告
我要刊登广告
11/20/2009 2:42:00 AM [法务-移民] 分享

分享

  身在国外,就要学会在国外生存。以下几条总结算是给您指点迷津:


  1. 要精通厨艺,会做自己爱吃的中餐,但不要太精通、太讲究,不要缺一样配料就觉得无法下咽。


  2. 要学会随时随地跟别人微笑,但不要被商人的微笑所蒙蔽而忘了去仔细读合同(注意合同的背面!)


  3. 要在讲英语时忘掉汉语的习惯,别讲中式英语;但在说汉语时,也别以带英文习惯、说英式中文而自豪。那只能说明汉语的基础还需巩固。跟华人同胞见面也不要劈头就讲英文,好像是在过招儿。


  4.要直率,要改掉中国人拐弯抹角的习惯。但要学会洋人的委婉。


  5. 不要带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杠来上这里的大学,那会很被动。但是,假如觉得上学枯燥,那也不必过人惊讶。做洋论文,也很可能会做得像鲁迅所说的做古文一样:通篇用典,都是自己写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不同的是,洋论文要求你不仅要“事出有因”,而且要“查有实据”——要有引文目录。


  6.要抵抗起个蹩脚的洋名的诱惑。不必学着别人,非得张三就叫山姆张、李四就叫西蒙李或莎莉李、王二麻子就叫马修王。不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许10年以后你才发现自己竟然跟某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同名。但是,当你被洋人叫拼音名字时,你要准备好,对各种奇怪的叫法都得答应。


  7. 在工作方面,要看清这里的社会分工格局,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要总期望还能有在国内时那样的职位。但是,也不能完全丧失了自我。若您是以国内大学教授的身份来到这里,我劝您最好别屈就自己到餐馆打工,毕竟为民族培养优秀人才要有价值的多。


  8.不要一味崇洋,但是也不要妄自尊大,总拿北京上海的大酒店标准来跟这里的穷人水准相比。外国确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国外的好东西,学到中国也不见得依旧精彩。


  9.在国外生活,要入乡随俗,尽量西化,别抱着旧皇历跟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也不要以为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就可以变成洋人。更别以为自己就是国际人了——私有制还存在。也不必总想着自己是华人,那会把生活搞得太敏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然也不能不想着自己是炎黄子孙!至少,加拿大社会还以它的多元文化而自豪呢。


  总之,生存在海外,角色里有很多尴尬。但要学会转化适应。

阅读全文>>

阅读(430)评论(0)

11/18/2009 3:31:00 AM [文化艺术] 分享

分享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蜀素墨迹,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蜀素帖》书于烏丝栏內,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阅读全文>>

阅读(646)评论(0)

© 2025 Jinb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金海湾。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